行业新闻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措施的思考与实践

2017年12月18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其质量反映出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质量。研究生学位论文既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单位整体实力的客观标准。一篇学位论文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作者专业基础理论、科学研究能力、辩证思维技巧、理论创新精神、论文撰写功底等多方面能力和技巧的综合运用。而上述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本文结合黑龙江大学的实践,就如何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予以探讨。

一、严格把关,确保研究生生源质量

研究生生源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近年来,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研究生生源呈现多样化趋势。一方面,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应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地选择了考研;同时,随着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众多在职人员在工作多年之后。也选择了攻读研究生。如何针对不同文化基础、学习经历、职业背景的考生。严格掌控研究生招生环节,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做好前期基础。是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黑龙江大学作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省内考生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吸引力。尽管如此,学校近年来进一步加大了研究生招生宣传和咨询工作。认真制定招生宣传计划,组织专门人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在部分院校举办研究生招生咨询会,详细介绍各招生专业的基本情况,发放招生宣传手册,吸引更多本省好生源。同时认真开展研究生推荐免试接收工作。将较多的接收推免研究生的指标投放到外省、外校中,吸引外省外校优秀生源,实现学缘关系的优势互补。为严格研究生初试、复试管理,学校制定了系统科学的规章措施,按照国家确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分数线、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复试名单;复试组织认真、不走过场。坚持客观公正。这些举措,使大学较好地克服了地域偏远、省属高校等不利因素,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证与提高了研究生招生质量。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水平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主要导向作用。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导师的职业素养、学术风格、科研水平和治学态度对研究生的影响贯穿于整个学位论文的始终。要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首先就要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指导作用。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中普遍面临导师数量少、结构失衡的现象。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学术风气浮躁的现象大有蔓延之势,部分导师学术水平下降,指导质量下滑。针对上述现象。学校采取了具体措施:

学校坚持每隔3年进行一次全校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对于遴选不合格的,坚决“下岗”,不准再行指导研究生,直至下一次遴选合格为止。对科研成果突出、职称暂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允许协助其他导师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年轻教师的指导水平。又有效缓解了导师数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培训机制,所有导师上岗前均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导师培训。考核合格方可指导研究生;全面实施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责任制,明确导师职责和行为规范,要求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负责。每学年结束后。学校对导师的工作和业绩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或暂停指导教师资格。完善导师组培养指导机制,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共同培养研究生。制定相应的导师组工作办法,明确导师组的工作机制,确定导师组成员的责任、工作量、待遇等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导师组成员作用的充分发挥。

还通过实行师生互选引入竞争机制。在研究生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结束前。启动研究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工作。研究生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在校学习,对本学科领域、研究方向和导师的情况已经基本熟悉,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导师对研究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情况、科研能力等也有了了解。互选前,学校将所有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科研方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学术成果等有关内容在校院网上公布,同时要求以专业为单位召开师生互选见面会。方便研究生对导师的进一步了解。实践证明。师生互选制度有利于通过竞争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研究生学习热情,并使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尽早进入角色,进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三、实行导师课题制、强化中期筛选工作

就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而言,是“严进宽出”。学生一旦考上了研究生,就好像进了保险箱,缺乏压力和学习动力,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浮躁之风蔓延,部分研究生对自己要求不高。抓得不紧,得过且过,对学位论文也采取“但求能通过,哪管分如何”的漠然态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从实行导师课题制和强化中期筛选入手,提高研究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1.全面实行导师课题制。研究生经师生互选确定指导教师后,就参与到导师承担的与研究生科研方向一致的课题研究中。研究生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搞调研、写论文。亲身体验科研过程、应用研究方法,这比仅仅依靠在课堂学知识更有价值。同时,为避免个别导师将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学校要求导师时时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努力创造条件,使研究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2.建立中期筛选、淘汰制度。学习成绩未达到要求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开题答辩工作;对在规定期限内经重修仍不能达到要求者,予以结业或肄业处理。

四、加强引导,严把论文选题关

学位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生系统进行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对研究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选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论文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失败。

1.加强引导,及早入手。从研究生入学之日起,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让研究生认识到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教育研究生要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视为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持续性工作。从而改变了研究生第四学期才进入论文写作的传统做法。

2.开题前举办专题讲座,介绍经验与方法,避免失误。每学期开题前,学校均邀请指导经验丰富的导师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作者为即将开题的研究生举办讲座,介绍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经验,讲解选题时的注意事项。传授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技巧。

3.要求研究生在开题前一周必须提交符合要求的文献综述1篇。硕士生文献综述参考文献必须达到3O篇以上,博士生必须达到5O篇以上。其中,3年内国内外重要学术文献数量要达到3O一7O%(根据专业特点不同,比例不同)。

4.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对开题报告的第二次审查。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必须召开专门会议逐一讨论每个研究生的论文题目,严把质量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未通过者,不能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必须进行修改与补充,重新开题。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的论文题目上报校学位办备案并上网公布,接受全体导师和研究生的监督。

5.开题报告的抽查与评估。自2002年以来,在每学期开题工作结束后2周内,随机抽取2—3个专业全部开题报告送交外校专家进行评审。评审未通过的,需进行重新开题。

五、改革论文评阅和答辩制度,实现学位论文质量的事前监督

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论文质量最重要、最后的保障环节。然而,在实践中常常形成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成员是导师的同行、好友的现象,导致目前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全票通过率高的不正常状况,使本应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最后实质性审查的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流于形式。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

1.学位论文随机抽样,进行双盲送审。论文评阅是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启动阶段。论文评阅结果直接决定论文能否参加答辩。在论文质量保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改变过去由学院甚至专业在答辩几天前将论文自行送交评阅人的方式,通过电脑随机抽样,确定双盲送审论文。在论文答辩2—3个月前,由校学位办将论文统一邮寄。此举既避免了因评阅人与研究生、指导教师之间相互了解而在论文评阅中夹杂“人情”,也避免了评阅人因评阅时间距研究生毕业时间较短。一旦提出修改意见必将导致研究生无法按时毕业而心存恻隐、违心放行。’

2.学位论文申请优秀者,必须经本人申请。导师推荐。由校学位办安排双盲评阅。未经双盲评阅或双盲评阅未达到优秀者,学位论文成绩不能为优秀。此举杜绝了在答辩过程中出现“人情分”,论文成绩虚高,优者不优的情况。

3.在部分专业试行建立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成员专家信息库。改变论文评阅、答辩程序中的通行做法,将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委员选择权由院系收归学位授权部门。在启动论文答辩程序前,由校学位办从专家信息库中随机抽取相应研究方向的专家组成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从制度上减少评阅人、答辩委员人为选择的可能性。同时也较好地克服了论文双盲评审因时间、人力、资金条件的制约而难以全面实施的缺点。

4.组织专家对答辩程序进行随机检查。校学位办对近3年内研究生答辩成绩持续偏高或偏低,答辩材料不规范,答辩委员会组成不理想,答辩时间过于紧凑以及新增加的专业随机组织专家组进行检查。专家组有权根据检查情况,对检查不合格的专业要求予以改进甚至暂停答辩,并在全校予以通报;对答辩组织严谨有序,评审客观公正的专业予以表彰。

基于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高度重视以及采取了上述科学、有效的保证措施。黑大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自1999年教育部开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黑大先后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获得提名;在黑龙江省举办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中,共有1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