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文中不合规范的署名和致谢的几种情况
2017年09月21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1.主动搭车
本身不够署名资格但希望并愿意署名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科学家甚至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不但不过问研究过程,而且无论大小文章,甚至对已经毕业多年可以独立研究的学生的论文,也要求在论文的署名中挂上自己的名字。
另一种现象是,个别作者进行私下交易,在文章署名中挂上与该文没有任何联系的人,为的是帮助他人“有成果”,这类“搭车”者多属年轻学者,他们在对待署名问题上过于随便、草率,缺乏正确的认识。急功近利是他们的心理动机,他们仅仅看到了诱人的研究成果给他们带来的荣誉和利益,而完全忽视了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论文中一旦出现剽窃和修改数据等严重违犯科技道德的事件时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由此带来的声誉损害。
以上两种现象正如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邹承鲁院士提出的七种科学界不良行为之一的“搭车”现象 。这充分反映出“搭车”者的科学道德素质的匮乏,第一种现象在为人师表上实际传授给年轻人不正确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养过程中,科学道德的教育还很薄弱,亟待加强。
2.被动署名
科学上存在着普遍的“马太效应”,在科技论文评审中也不例外。通常,审稿专家在审稿中看到有一定声望的科学家联合署名,出于对知名学者的信赖,对他们权威性的认可,可能放松对这类稿件的认真审查,使所审稿件的通过率较高。
有的作者为了便于论文的发表,没有经过他人的同意,甚至在他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加上已在相应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的名字,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他们的声誉使自己的论文更容易通过同行评审,从而达到发表的目的。这种行为的恶劣性在于严重的侵犯了专家学者的权利和声誉。这是极为不道德的,如果论文一旦出现问题,将给那些被动署名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声誉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这种被动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被动署名”,一个正直并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科学家,如果一旦发现就会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他们会要求作者,或直接通知编辑部将自己的名字从论文中去掉,并对作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者给编辑部去信说明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处理意见。笔者认为,这种作法不但不会影响科学家的声誉,反而会进一步提高科学家的声望,而且是对具有不当行为的当事者进行的一场深刻教育。
3.不当致谢
有的作者在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本来没有与知名学者讨论过,却在致谢部分表明感谢某某的指导或感谢与某某的有益讨论;有的作者在致谢部分假称某知名专家已经审读过该篇文稿;有的作者甚至谎称论文是被某著名基金资助;等等。作者想借助知名学者和著名基金的权威性使评审的同行专家产生错觉而顺利通过评审。
上述这些不当行为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应引起广大科技工作者及科研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科技期刊编辑部也应规范管理,和广大作者一起,尽量防范上述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