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写好毕业论文浅探
2017年02月2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5年学习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为期10个月的毕业实习中,一方面学生要把过去4年所学到的理性知识付诸实践,使它们变成实际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撰写一篇毕业论文,即有目的地针对某一个专题给予较多的关注,使自己对这个专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并予以总结或讨论,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理性认识阶段。这无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甚至思维方式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须具有强烈责任感,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注重学生撰写论文全过程的实践锻炼
撰写论文与毕业实习一样,对于实习生都是新的学习,都是陌生的。因此,从资料检索、确定论文选题、确定技术路线,到具体的实验检测、数据整理、文字归纳等全过程,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有所思考、有所行动,而不是坐等教师的指点。待学生查找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想法之后,指导教师要积极与其商讨,共同确定选题,决定技术路线等方向性的事项。同时,让学生明确:有关完成论文的大部分实验或全部实验,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而不能依赖教师。至于数据整理,实验结果分析、总结等项,也应由学生写出初稿及修改稿。这些做法总的是希望学生明白:只有从头到尾参与全过程的实践,才能较深刻地认识和掌握“写论文”这一综合性实践技能的各个环节,为将来参加工作独立完成各种论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学生论文“痰标本细菌培养前做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为例:痰标本在培养前做涂片镜检以确定其是否为合格的细菌培养标本,这是卫生部编印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明确要求的。但许多医院实验室实际上没有认真开展此项工作,原因主要是费时费工,较麻烦。学生经过文献检索,了解到这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确保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可靠的做法。尽管此论题不算创新,技术要求也不算高,但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学生决定写这篇文章。学生每天上午都要把临床送来的痰标本除了接种于分离培养基外,同时还要逐一涂片,革兰染色,下午抽时间进行镜检,记录;第二天上午再依编号记录培养基上细菌生长情况,以便与涂片结果对比。每天辛勤地做实验,待该学生结束细菌组的实习转到其他专业组时大约记录了60来份数据。为了让学生对涂片和培养两者的关系有更充分的认识,教师没有包办,而是让学生与其他专业组的教师商量好,每天抽时间或班后继续完成,一直记录了上百个数据。到最后文字总结时因从头到尾认真参与,对有关问题已较为熟悉,文字整理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学生说:看了那么多份痰涂片,痰标本培养前做涂片很有必要,对毕业论文答辩有一定信心。
2.注重训练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选题到做实验以至最后的数据整理、文字归纳,对第一次写论文的学生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尤其在进行具体实验时,学生是个新手,会遇到因技术不熟练或其他原因而出现的许多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困难。这时教师除了热心与学生一同做实验以便发现问题外,不急于一下子把解决办法告诉学生。作为一名本科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全面素质不会低,有一定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必要时给学生以适当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他就会自觉地寻找出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有学生的论文选题为“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监测”。为了获得肺炎链球菌,需要先采集临床标本,最好是采集儿童鼻拭子,阳性率高些。第一回,学生对哭闹的儿童有些害怕,不敢上前采样,站在教师身后只看不做。教师看在眼里没有责备学生,一面亲切地哄逗哭闹的小儿配合采样,一面继续耐心地反复示范操作。回到科里让学生采集教师的鼻拭子,又要求学生采集自己的鼻拭子,切身体会采样的感觉。学生慢慢地从害怕到适应。到第三次采样时基本能独立操作,经过培养还顺利分离出2株肺炎链球菌。教师给予了表扬,学生自然高兴,采样的主动性更高了。一个月后,分离出肺炎链球菌株数仍未达到统计学最低要求,怎么办?学生主动提出到儿科门诊取患儿的鼻拭子以扩大采样范围,另与在其他医院实习的同学联系,请他们帮忙收集肺炎链球菌。这两个主意都不错,教师及时给予支持,马上与儿科门诊部联系,放手让学生去做。经过不断努力,收集菌株工作得以初步完成。
3.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一方面要在临检、生化、细菌、免疫、血库等几大专业组间轮转,另一方面要针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有关实验,即要做到毕业实习和论文两不误。在这种条件下,短时间内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是容易的事情。这除了要求学生学会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做好有关实验外,对实验结果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很有必要。有时,有些实验未能获得预期结果,或与前人的结论有些偏差,但限于时间关系或水平问题,暂时不能做出明确的结论,对这些情况应如何处置?是更改数据,与书本或旁人结果靠拢以应付论文答辩?还是如实总结?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指导教师本身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应指导学生:可以不把这异常的或者带有疑问的结果纳入论文,暂时不加以讨论或评议;但若要纳入,则应尊重事实,如实报导。既不能主观推测,又不要抄袭旁人的结果。也许自己的实验有缺陷、不完善,但做出来的结果确实如此便应如实总结。树立尊重科学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有位学生的论文是:“霍乱弧菌的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在进行O129敏感性实验时,大部分菌株对O129不是敏感而是耐药,与书本结论不同。经过反复试验,又重新购进新的O129鉴定纸片,结果还是耐药多于敏感。分析之后确定实验本身无误。对这样的实验结果应如何处理,学生有些矛盾。与教师交谈后,学生没有回避矛盾,而是采取了按实验结果如实整理的做法,把此结果在论文的“讨论”部分中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以O129试验作为霍乱弧菌与类似菌群鉴定指标之一的可靠性值得商榷,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这样处理,一方面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了解某些与书本不同结果的情况也许是发现新问题的机会,不要忽视异常实验结果。
总而言之,指导学生写好一篇毕业论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综合性教学中,指导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及时给予学生关怀和指导,让学生从撰写第一篇论文的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帮助学生在步入社会、服务社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不可否认,指导教师在这当中也能在业务水平或思想境界方面同样得到锻炼与提高。这一良性循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指导学生写好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