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参考文献的引用必须重视“关联性”要素

2016年11月23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选择、引用参考文献是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的普遍需要。它为学术论文提供最佳论据并得以开展学术论证。引用原则的存在则提升了参考文献的引证强度和论证效果。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在一个基本前提条件下:被引文献、引文内容、引证文献之间具有内在密切的逻辑“关联性”,存在三个“语意”和“语境”的高度一致与正确合理。“关联性”是微观考量与保证它们得以顺利落实的深层次的重要基础因素。

引用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普遍需要。作者籍以参考文献来标明自己立论的背景和起点;区别自己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亮明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科学态度和职业素养精神;扩大研究及其论文的有效信息容量;标示研究过程与论文中所用文献的来源和路径;显示遵守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法而保护自己的学术成果,等等。参考文献的引用问题是文献应用与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加强研讨,对促进参考文献的引用具有重要意义。鉴此,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两个基本问题:引用目的是什么,实现引用目的要靠什么作保证;引用原则有哪些,达到引用原则效果的基础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关联性”是分析和认识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点,实属引用参考文献的第一基本要素。引用参考文献必须重视“关联性”。

一、“关联性”要素的内涵

对于参考文献,从微观上考察看其具体的引用过程,涉及“两个要件”和“三个方面”。“两个要件”包含引用的“内容要件”和“形式要件”。内容要件即是从参考文献中析出的引文内容;形式要件即是引用引文内容及其关联参考文献的标注形式。前者起决定作用,后者起辅助作用。“三个方面”包含“被引文献”、“引文内容”、“引证文献”。被引文献即是被作者吸收、利用了的参考文献;引文内容是从参考文献中析出的被用于作者论文中的具体引用信息;引证文献就是吸收参考文献和接纳引文内容的作者论文。

“关联性”要素就是从内容要件出发,以引文内容为切入点,揭示被引文献(参考文献)、引文内容(引用信息)、引证文献(作者论文)三者之间内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其主要内涵可概括为引用中的三个“语意”与“语境”的高度一致和正确合理:参考文献主旨语意跟作者论文论证语境之间;引文内容语意跟参考文献内容之间;引文内容语意跟接纳它的作者论文具体引用语境之间。只有当“关联性”内涵中三个“语意”和“语境”达到高度的一致、恰当,并以此全面细致地微观考量参考文献引用的具体行为过程,进而采取编辑加工、整合规范、匡正修补等各种措施,从而最终保证引用的正确合理。

二、“关联性”是引用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

参考文献的引用目的主要取决于参考文献的功能作用。关于参考文献的功能作用已有众多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论证、评价、保护、诚信、审验、链接检索、承继、集约、公示、预测等等。而它最主要基本的功能应是论证作用。引用参考文献就是作者引用已有文献的论题、观点、思想、方法、结果、结论、数据、事实等为论文提供必要的论据,从而保证自己论文的论题或观点正确新颖,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结论正确,说明自己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价值[8]。可见,参考文献主要根本的功能作用就是提供论证证据,引用目的是进行学术论证与说明。

那么何以真正地实现这一引用目的呢?关键在于参考文献跟作者论文存在着内在密切的关联性。参考文献通过引文内容为作者论文提供了恰当合理的论据,作者论文又接纳和吸收了引文内容来正确地论证和说明自己的思想观点。

引文内容是从参考文献中析出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是经摘录、复述、报道、指示等具体表述方式实现引用的过程、完成引用的行为。从引文内容角度来看,由于已经发表的文献客观上存在着科学价值大小、学术质量良莠、创新程度高低的不同,所以为保证提供最正确合理的论据和达到强力论证效果的目的,如何选择参考文献以及从参考文献中形成最恰当合理的引文内容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并且当下的海量文献信息,如何从中筛选跟自己研究相关,尤其是关联密切的参考文献,同样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当面对需要从“质”和“量”两方面同时优选出“最佳证据”进行论证说明并达到应有的论证效果,当然首先必须依靠“关联性”要素。如果参考文献、引文内容、作者论文三个“语意”和“语境”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性,或关联性松散不强,或关联性牵强附会,那么水平再好的参考文献也无益于作者的论证开展,更谈不上有功于引用目的。因此,要正确发挥参考文献论证说明的功能作用,达到具体实用的论证效果,必须依赖“关联性”来甄别、细选最恰当合适的参考文献且形成最正确合理的引文内容。可见,“关联性”是引用的前提条件和必备要素,是引用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

三、“关联性”是论证效果得以落实的基础

作者在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构成了参考文献对自己论文的引证作用。其引证强度和效用水平是作者遵循参考文献相关引用原则形成的。关于参考文献引用原则已有相关文献进行了讨论,通常涉及诸如权威性、代表性、时效性、原始性、公开性、适当性、准确性、规范性等。权威性体现了引用的参考文献可信度高、声誉好、影响力强,表明作者研究具有一定深度和论文起点具备相应高度;代表性说明引用增强了作者论文的说服力和可靠性;时效性体现了在同类研究中其相关研究具备最新时间效应;原始性和公开性呈现出参考文献是一次文献、受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保护且不违反保密规定;准确性和规范性则是从内容要件和形式要件保证引用的引文内容精准、标注的形式规范;适当性是审视引用内容信息量的比率,要求限定在许可范围内,避免出现剽窃或抄袭等。可以看出,这些原则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来保证参考文献的引用对作者论文形成明显的论证效果和引证强度。毋庸置疑,切实遵循各引用原则会极大地提高论证效果和引证强度,但是必须清楚认识到,这一切实质上承认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前提:“关联性”已经确定了参考文献的引用是正确合理的;三个“语意”跟“语境”间的“关联性”是高度一致、恰当的。如果各引用原则在具体运用中撇开了“关联性”要素,那么它们的运用无异于缘木求鱼,就丧失了发生作用的根本,缺乏提高效用水平和强化论证效果的基础。原因在于:

对权威性而言。一些作者为了提升自己论文的关注度和所谓说服力,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就只注重于利用“权威性”的光环效应,而无视它们之间有无“关联性”,无视依赖于“关联性”的引用是否正确合理必要。这种仅仅因为需要权威而盲目的引用,实际上是一种伪引,引用行为也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对代表性而言。代表性是文献水平和刊物良好声誉的综合。它可以增强研究工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赢得作者的信赖。但是,某一文献具有代表性,只表明在相关研究主题、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代表作用。若引用中使用了与自己研究主题、研究领域没有任何关联,或无实质内容联系、仅是形式上关联的代表性文献,则是一种虚假引用。

上述分析表明,对具备权威性和代表性参考文献实施伪引或虚假引用,表面上似乎具有了权威性、代表性的特点,却由于实际缺乏“关联性”基础,都将不足以构成“最佳证据”,也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学术论证和增强应有的论证效果与引证强度,因而丧失了引用的最初目的和基本作用。可见,作者在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运用权威性、代表性等引用原则,必须重视“关联性”所发挥的深层次的基础作用。同样地,其它引用原则的运用及其效果的发挥程度也都取决于“关联性”要素的基础保障作用。

总之,引用目的及其实现,引用原则及其运用效果的强化,需要基于引文内容的参考文献的引用正确合理恰当,符合作者论文的客观实际;微观上看是深层次地依靠“关联性”综合考量从而保证正确合理性的真正落实。

引用参考文献的目的是提供“最佳证据”,进行学术论证;运用各引用原则可从多层面增强论证效果和引证强度。其基本前提是参考文献的引用是正确合理恰当的,否则,无从谈论引用目的和引用原则。“关联性”则从内容要件出发,对文献的质量水平进行比较与选择,既微观考量和审视引用的具体行为过程,又承担着引用目的、论证效果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作用。同时还应当认识到,引用目的与引用原则也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它们同样是立足于内容要件,引用目的为引用原则提供运用载体,引用原则又为实现引用目的而强化着论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