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参考文献引用现状的分析
2016年11月23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理想的参考文献引用应以主题相关性为原则,把对论文真正有影响的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但在实践中,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受到了种种限制。
从客观环境上讲,《中国知网》近9000种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研究生论文”等网络资源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检索平台。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200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近6年来科技论文的引文数量有了明显增加,篇均引文数量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网络速率的瓶颈、信息开放度不高、关联度不高、信息不能实现有效链接等等,影响了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同时,能提供国际信息检索服务的就更少。而研究表明,即使是发达国家,自身能提供的新知识也不会超过世界总量的20%~25%,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会更低。
美国对8000名化学化工科技人员的调查显示,用于文献检索的时间比例平均为33.4%。而我国在利用现代工具进行信息检索上,不仅检索工具少、信息量小,且有关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的介绍也少,研究者往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科技人员自身的素质也限制了对信息的获取。据调查,我国某直辖市的科技人员中,10%的人能阅读外文书刊,而懂得信息检索的只有1%。
从作者主观上讲,复杂的参考文献标引动机又造成了种种的误区。据统计,科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95%~99%是通过信息、借助他人的经验解决的。而有些作者明明引用了他人的成果,但为了表明自己论文的创新性,而不做任何标注。有些作者为了满足编辑部对文献数量的要求,或是为了“包装”出起点高的形象,不管自己看没看过文献,却列出很多外文文献或一些经典文献。还有的作者为了显示自己论文的创新性,故意引用过时的文献。凡此种种,都违背了参考文献的引用原则,影响了我国期刊引文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引用正确、著录规范的参考文献,对作者、编者乃至期刊和图书情报工作都有着极大的正面效应,因此,期刊编辑必须认真执行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加强对稿件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