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学术不端教育策略的选择

2016年06月21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1.高职称、高学历作者———润物无声式在我国,高职称、高学历作者一般工作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深谙学术规范。他们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同行中的学术地位、教学工作压力、科研考核压力等。

针对这类作者,编辑发现了学术不端迹象,要十分谨慎,要仔细核对确认。这类作者一般都已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及同行口碑,十分注意自己的名誉。在确认无误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后,编辑的教育方式或者说沟通方式要审慎选择。一般通过E-mail 与作者联系,以委婉的方式告知文章中某些观点已经有某某学者作过论述。切忌,不要直接指出其不端行为,更不要使用“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字眼。这类作者一般对学术规范比较熟悉,编辑只需采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以赢得作者的理解和配合。

2.在读研究生作者———柔中带刚式在以前的研究中,一般认为不良的社会风气是研究生违反学术规范的直接诱因,而实事并非完全如此。有调查表明: 有相当多的研究生不了解学术不端行为,学校也未对研究生进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警示教育,这应该是研究生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有许多途径,比如: 学校制订学术规范; 导师和任课教师进行学术规范指导;学校和院系要开设“学术规范导论”等课程,并设为研究生的必修课; 等等。当然,这不是本文的关注点,这里要说的是编辑应如何做。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学术期刊潜在的作者群; 所以,编辑在进行学术不端教育时就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总的教育策略应该是柔中带刚。

所谓“柔”,就是编辑在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后,不应该退稿了事; 而应该换位思考,为研究生作者分析犯错误原因,一般可以把原因归结到作者没经历过学术规范教育,不懂如何撰写论文上。即便作者是有意而为之,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以指导,在发现并指出文章的可取之处后,详细告知学术规范以及如何修改。所谓“刚”,就是在指出学术不端问题之后,“吓唬”一下他们,比如可能会上“黑名单”、通知“家长”,以及影响学业和学术前程,等等。希望借此引起他们的重视,自行规避不端行为。最后还要严正声明,本刊编辑部抵制学术不端的坚决态度,从而使他们提高认识。

3.女性、35 岁以下、低学历和低职称作者———谆谆教诲式对于这一类作者,编辑应当结合稿件的学术不端类型,分析他们撰写论文的目的。这类作者一般不以学术为业,刚刚接触学术论文写作,大多是迫于晋级、评聘、科研考核的压力不得已而写论文。治理学术不端的一个切入点就是加强学术规范知识的普及,提高作者的自律水平。

面对此类作者的学术不端,编辑应该采取谆谆教诲的教育方式。作者是学术期刊最根本的支持者,无论其学历职称高低,都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2];所以,编辑应与此类作者坦诚沟通,告知稿件的问题所在,同时肯定稿件中有价值的部分,予以热情鼓励,并帮助其修改。当然,也应严肃指出其学术不端的问题,希望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今后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