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关于学术论文的选题

2016年06月0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独立从事科研的标志之一,就是学会自主选题。西方科学哲学家贝弗里奇说:“做研究工作的学生若是自己负选题的责任,那么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学生尚且如此,教师或其他研究人员就更加需要在学术领域中独立自主地选题。

选题的关键不仅仅是确立一个题目,而是确立研究论题以及它的范围。

论题从何而来呢?

常见的理论研究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实践中的某一现象进行理论性的评说(不是就事说事,而是就事说理),二是对同类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为理论,三是从概念、理论节点出发形成新的理论见解。对于一般的研究者(特别是初学者)来说,从现象、事实开始比从理论节点开始要容易些。因此,研究学术者除了阅读文献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实践,抓住实践中值得研究的现象,探求其中的道理。例如,目前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在教学中喜欢听具体事例,最好是故事,而不喜欢概括的知识,最不喜欢抽象的理论阐发。这是教师在实践中经常接触到的。由此开始,可以展开理论思考: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评价这种现象?要不要引导?如何引导???在这样的思考之中,问题就突破了它本来的现象状态,而具有了理论的意味。论题来自阅读资料和关注实践,这是根本的基础。至于论题产生的途径,在同样的基础之上却可以有所不同。以下所说的几种方式不是完整的概括,但都是可以进行尝试的。

1.直觉

通俗地说,直觉就在读书、思考甚至是休息时刻突然冒出来的某个念头、灵感。艺术创作领域比较重视直觉,其实在学术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直觉。直觉是自然的、本真的、纯粹发自内心的,是人的本能感受在刹那之间的综合。它看似突如其来,其实还是以研究者长期的积累、思考作基础。当然,学术研究是有深度、有系统的理性思维,仅仅靠直觉是不够的,但是把直觉轻轻放过去也很可惜。妥当的方法也许是:紧紧抓住“我何以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一点,以此为起点,把问题发散或延伸,看看能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观点。这样的努力常常会有效。

2.评说

在中国古代文章写作理论中,“论”与“说”是有区别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中指出,“论”着重于发挥理论,“说”则着重于打动人心。现代学者罗根泽也对此作过区分:“西洋所谓cfitcism,中国古代名之日‘论’。….‘论’比较偏于理论方面。至偏于裁判方面的则日‘评’。”一般而言,对于一个已有的实体对象进行评说,比围绕一个理论“节点”展开逻辑话语要相对容易些。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读过的书、文章,看到的社会现象,其中就有很多可以评论的东西。可以围绕书或文章进行评价,如旅美华人学者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是一部有影响的书,可以评价其中的教育学思想;也可以从某个角度评说某人的思想、成就,如评鲁迅的青年观对今人的启示;还可以对某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发表看法。

3.关注

即密切关注学术动态、理论热点问题。新观点、新见解常常产生于信息的碰撞中,在对别人的观点的了解和关注中,才能不断激发思维。如学术界近来讨论的学术规范问题,取消高校职称评定的问题,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等等,都能够引发人思考,从中也能够找出一些有价值的话题。可以说,一个经常关注学术动态的人,头脑中的信息才会经常处于活跃状态,才有可能不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4.联系、比较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开发性,也有人称为联系性、迁移性,指的是思路不局限于某个孤立的事物或问题,而是积极寻找它与其他事物、问题的联系。这种方法就是毛泽东所说思想方法“十六字原则”中的“由此及彼”。世界是充满联系的,理论领域的许多话题也是彼此相互联系着的。很多情况下,孤立地就一个话题说理时,不容易发现特点,话语不容易展开。这时就需要把此一话题与别的话题相联结,在比较、对照中看它们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开拓研究的视野。如要研究“邓小平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贡献”,就可以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相联系、相比较,从中发现特点和理论发展的线索。比较对照往往是建立深刻见解的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有关信息进行联结、组合、比较、对照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的过程。

5.补充

这是学术研究中常见的“接着说”。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延伸性,即不满足于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有一种探究不止的愿望。学术研究无止境。别人的论著、论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固然是应当吸收的可贵营养,但如果不是人云亦云式的接收,而是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也许就会发现,其中还有某些地方没说透、没说全、没说清楚。这就给自己找到了学术言说的空间,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论述。要做到“接着说”,关键在于思维的主体性,即使是面对专家.名家的见解,也应当不被动、不盲从,敢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阐述自己的看法。

6.质疑

通常称为“对着说”,是比“接着说”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学术讨论中常有商榷性文章,大体属于这一类。与人商榷,通常是发现了别人理论上的不准确,甚至是谬误,或是要发表与之不同的见解。商榷在学术研究中很能活跃气氛,也比较引人注目。南宋朱熹与弟子论读书,说过这样的话:“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只是读书未到疑处耳!”“有所见”就是确立了自己的观点、见解,“立论”即发表自己的见解,它们产生的前提就是“有疑”。在一定意义上,“有疑”也就是“有异”,但“异”不一定就是完全对立,它也可能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产生了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和体会。总之,质疑是要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能人云亦云、毫无怀疑地接受他人的思想成果。

7.综合

比起前述“由此及彼”的联系,综合是“合众为一”的思路,它是从多个事实、现象、问题的概括和综合中寻找联系,这种联系更广泛,因而也更容易产生新见解。如同一类事实、现象、问题关注得多了,就容易发现其中共同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这就为学术研究找到了新的话题。有时候,围绕同一研究课题,学术界有许多论文、论著发表,从中可以概括出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出理论的进展程度,同时能在比较中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增加理论研究的深度。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几种方式不是各自孤立、彼此不相关的,它们往往互相渗透。最常见的就是,各种研究中都经常要运用比较、联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