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用词的几点要求
2016年05月1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1.摘要用词要专业化,勿口语化
学术论文摘要中的专业词语是沟通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桥梁,精炼的专业语言的运用不但能迅速引起受众的兴趣,吸引受众的视线,而且,更能直截了当地表达研究成果,并容易让受众快速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展示论文的全貌。有些期刊的摘要用词不规范,出现了不少口语中常用、书面语多不用的词语,例如“电机”、“电脑”、“福尔马林”、“皮层”、“噪音”等口语常用,书面语却是“电动机”、“计算机”、“甲醛”、“皮质”、“噪声”等。
2.摘要用词要客观化,勿主观化
学术论文摘要应用最简洁、最简练的文字,客观地表达文章的研究内容,也就是说,摘要用词要客观化,不能使用带有作者主观性的词语。但有的作者在摘要中过高地自我评价,使用了一些缺乏客观性的词语。例如像“本文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作者提出的理论新颖,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中的“重大突破”、“首创”、“领先”、“新颖”、“重要”等主观性评语。至于像“在国内如火如荼地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的“如火如荼”这种夸张的形容词不适合用在学术论文摘要中。
3.摘要的称谓词要有规范性
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规定:文献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这样有利于文摘的客观性和文章的检索。有些“摘要”的称谓使用不当,仍然在使用第一人称性质的代词,甚至造成逻辑上的混乱。例如有篇《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的摘要写道:“本文作者认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又辨证统一的治国方略。我们从法治与德治两者的功能优势和局限分别论证了这一命题,并肯定了这一命题的正确性。”
这段“摘要”首先使用了“本文”、“作者”,以“本文”为定语,以“作者”为主语,近乎“画蛇添足”。在一篇论文中附加“摘要”,自然指的就是该文,无须再注明就是这篇“本文”。摘要的观点自然是“作者”的,何必再说明是“作者”的。其次,摘要中使用了具有主观色彩的“我们”这一第一人称复数的代词,从而削弱了摘要的客观性,同时在逻辑上犯了指代不清的错误。虽说使用“我们”颇为谦逊,但署名文章毕竟不能代替大家(或编辑)的看法。因此,“本文”、“作者”、“我们”均应删去。如果这些词省去之后,可能会引起歧义的话,用“该文”比较好。
4.摘要中的语气词“了”和谦词
摘要是对已有论文内容客观性的概括总结,因此,摘要常使用语气词“了”表示过去时态。另外,语气词“了”的使用可以使句子语意连贯、结构严密,克服汉语句子结构松散的弱点。但在许多情况下,“了”一般也是多余的,根据语气的需要,编辑加工时可保留个别的“了”字。例如:以薪资考核的公平性为目标,结合“企业薪资考核制度”和“不公事件”的调查,借助数理统计的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企业薪资考核中的不公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价薪资考核制度的7个策略。
这段摘要中的两个“了”字都可以省去的。出于谦虚心理,有的作者在摘要中使用了一些不必要的谦辞,出现了如“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对某个问题的一点尝试”等缺乏信息价值的词汇。学术论文的摘要应该充分反映其创新之处,“粗浅的探讨”不足以体现文章的学术价值,更不利于吸引读者。
5.常用体现摘要体裁特点的词语
摘要的结构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四部分。在写作论文摘要时,作者常使用一些体现摘要体裁特点的词语,使受众看到这些词语后,会迅速联想到这些词语后面写的是摘要四大要素中的哪一部分内容。这样,可节省期刊编辑在编辑加工论文摘要的时间,也使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例如,摘要中还经常出现“利用、采用、‘从….人手(角度)’”等词语,它们之后常介绍研究的方法、理论、思路等,这些词语的经常使用说明了摘要中常介绍研究方法、理论、思路等;试图说说明摘要中常介绍研究目的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