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科技论文结论写作的几个误区

2016年04月25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尽管几乎所有的论著都对科技论文结论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但目前的科技期刊上,仍有许多可导出结论而不写结论的论文。据笔者研究,这是由于存在种种误区所致。现就几个主要误区加以简要论述。

1.结果=结论

有些论文虽有“结论”,但其内容却不过是“结果”的缩写。对此,国标和许多科技写作论著都强调指出,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不只是实验结果小结的简单重复”。由此可见,将“结果”等同于“结论”,是结论写作的主要误区之一。

这一误区主要出现在实验研究论文中。由于这类论文的本论(正文)一般都有“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等两个固定的标题,而有些作者不了解结果与结论的区别,误以为得出了实验结果,且对这些结果分别做了理论分析,便可以结束全文了;有些作者则不知道结论要写哪些内容。所以,如果编辑要求写结论而不交代清楚,他们便把“结果与分析”中的几条小结连缀成文作为结论,造成与实验结果的简单重复;而当编辑提出具体要求时,他们便会导出比较恰当的结论。可是,绝大多数无结论的论文,并非“导不出结论”,而是由于作者不了解结果与结论的区别,以结果代替结论造成的。

2.分析=讨论=结论

在科技期刊上,还有不少以“结果与讨论”作结尾的论文。但其内容仍属“结果与分析”,缺乏真正的讨论内容,也没有结论性文字。

据笔者研究,这种将“分析”等同于“讨论”,进而等同于“结论”的误区,主要缘于有些论文为了使最后的结论更精炼,而把某些内容抽出来,另设“讨论”的标题,将其置于“结果与分析”之后、“结论”之前;而有些论文的“讨论”内容,仍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论证。这样,有些人便把“讨论”与“分析”等同起来。另外,有些作者很谦虚,常以“讨论”作为结论的谦词或代称。于是,又有人把“讨论”与“结论”混为一谈。最后便出现了“分析=讨论=结论”的误区。加之国标和不少写作专著都说“如果不可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所以,人们对那些既无讨论内容又无结论性文字,仅在形式上把“结果与分析”换成“结果与讨论”结束全文的论文,也就不予深究或不以为非了。

3.为“避免重复”而以摘要代结论

尽管许多论文不写结论,但为了服从论文和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多数期刊上的论文却均有摘要,而且摘要中写进了结论内容。有些数学推导论文,甚至连引言都没有,全文以“设……”开头,接着便是一连串的公式推导和求证,最后以“证毕”二字结束全文。但即使是这种教科书式写法的“论文”,前面照例也有摘要,而且从中可见些全文结论的端倪。显然,作者是让“摘要”担负起“结论”的职能了。

4.为“避免片面”而允许不写结论

有的科技写作专著称:“只有那些经过充分论证,能断定无误的观点,才能写入结论中,如果研究工作尚不能导出结论时,不要写结论”。这似乎是说,为了避免得出片面结论,可以不忙下结论。笔者认为,这也是结论写作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