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中抄袭剽窃的现状分析
2016年03月31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近年来,学术期刊中抄袭剽窃的现象频繁而猖獗。这种文人的偷盗行为越演越烈,令正直的学者坐立不安,令学术期刊编辑忧伤心悸,令期刊界乃至学术界恐慌不安。
1.学术繁荣给抄袭剽窃带来了便利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鲜有抄袭剽窃;清代朴学(名物训诂考据之学)学派林立,大家纷呈,罕见抄袭剽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学者相对较少,学者的著述也少,学者务求说从己出,独立思考。而目前就大不相同了,高校里有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每年要发表多少文章一时难以统计清楚;中国还有那么多科研机构,每年要发表多少论文也一时难以量化。学术论文有的发表在公开学术期刊上,有的发表在内部报刊上,更多是粘贴在网上。在互联网上,利用搜索引擎,任何主题的论文都能找到,撰写论文需要的资料查起来更是方便。学术繁荣给抄袭剽窃者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刺激了抄袭剽窃者的侥幸心理。
2.急功近利是抄袭剽窃的主要病根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大业认为:眼下科技界最大的问题是浮躁,急于求成,研究人员忙着出论文,一些研究生还在打基础阶段,做点试验就想发论文,甚至有人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搞学术腐败。科研浮躁症的病根究竟在哪里?主观原因只是其一,从客观方面讲,学术体制因素等也逼迫许多科研人员急功近利。近年来,无论是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还是职称评价体系,都一直因其不科学、简单量化而受到世人的诟病。学术评价体系被认为是在舍本逐末,重论文的“数量”而轻“质量”,重论文的“厚度”而轻“深度”。在许多高校或科研院所,都规定硕士生、博士生每年在核心期刊上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不能毕业;教师和研究人员每年都有严格的论文、专著发表要求,完不成任务,不仅各种待遇没了,甚至还有可能“下课”。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评价机制粗放,对研究项目也不同程度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刺激了科研工作者的急功近利。
3.学术良知泯灭是抄袭剽窃的催化剂
对于治学而言,更需要的是道德的自律、学术良知和学术规范。提倡诚信和独立思想,是从根本上解决学风不正的关键。哈佛大学每年发给新生人手一册的《哈佛学习生活指南》,以显著位置和醒目方式印着这样两段话:“独立思想是美国学界的最高价值。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以最严肃的态度反对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观点化为己有———即所谓剽窃。每一个这样做的学生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直至被从大学驱逐出去。”“当你在准备任何类型的学术论文———包括口头发言稿、平时作业、考试论文等,你必须明确地指出:你的文章中有哪些观点是从别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鉴而来的。”就目前来说,中国多数高等学校都没有正式将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列入必修课程,致使“学术公民”学术良知淡薄,做学问耐不住寂寞,懒惰,催生了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
4.唯身份论为抄袭剽窃留下了漏洞
唯身份论表现在学术期刊中是严格划段:重要的学术期刊特别是核心期刊一般只发副教授级别以上的论文,中级职称以下的学术新人或初步进入科研领域的工作者很难挤进核心期刊和重要的学术刊物。其实,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主要发教授、博导的文章本是一种好事。但是,因为是教授、博导的文章,编辑就觉得可信度高,审稿时容易放松警惕,编辑失察、漠视心理和唯身份论为抄袭剽窃留下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