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学位论文核心概念界定的路径

2016年01月31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学位论文核心概念界定的路径不是指概念界定的具体方法,比如,查阅词典或辞典,引用他人的定义,或运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等,而是指概念界定的方法论,或者说概念界定的指导思想。那么,针对学位论文核心概念界定的偏差,在核心概念界定时应遵循哪些路径?

1.廓清核心概念界定的视域,明确“界定即重新界定”

“视域”(horizon)源于解释学,虽然视域可称之为视界、视野与眼界,但它不是指肉眼所看到的范围,而是指思考所涉及的范围,是理智(心眼)所看到的内容,不仅包括认识对象,而且包括与认识对象有关的知识、经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背景因素。可以说,视域犹如人心灵的窗口,通过视域这扇窗口,人们才能认识对象,并将认识对象置于一定的背景之上,考察对象与背景事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从中发现对象的属性和意义。对象的属性是认识对象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呈现出来的性质,而对象的意义则是认识对象对于周围其他事物的作用、价值和影响程度的体现。也就是说,人们思考和研究某个对象,需要一定的视域支撑,需要把认识对象置于已知的基础之上,从已知探求未知。而当视域不同时,人们对同一对象往往看出不同的景观,使该事物呈现出不同的性质与意义,因此,在界定核心概念时,研究者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视域,清楚自己是从什么视角、为了什么界定核心概念的。比如,有研究者在界定“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这一核心概念时,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视角探讨了其内涵,最后则运用各学科相同的“主客体”关系的思维框架,把“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界定为“研究主体意欲达成而创造的、能够满足自身和其他主体需要的存在”,指出这里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并结合教育学研究的实践经验阐释了其内涵。

可以说,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的差异,在面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时,其视域可能重叠,但很难完全相同。在此意义上说,人们表征某个对象或问题的概念可以“公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对某个对象或问题的概念化却是“私有”的,比如,人们在称呼某人为“美女”或“俊男”时,每个人实际上所指的“美”或“俊”大多各不相同,有的人也许认为其“美”或“俊”在其身材,有的人也许认为其“美”或“俊”在其相貌,有的人也许认为其“美”或“俊”在其心灵,等等。因此,对某对象或问题的界定通常是重新界定。因为“定义总是某一个定义者的定义,定义不能脱离定义者而单独存在,……定义本身折射着定义者割舍不去的立场、视角和意图”。如此看来,那种简单列举别人定义的做法不仅可能对别人的定义有误读或误解之嫌,而且有违学位论文创新的宗旨。当然,界定即重新界定,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在界定某一核心概念时可以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而是要对他人所界定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识别,明确其真正的内涵,并在辨析、识别、廓清他人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对自己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2.直面核心概念表征的事实,让事实显现自身本质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但通达事物本质之路并非仅有一条,从洞悉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来看,至少有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强调“思”的重要性,而归纳思维则是从事物本身出发,注重“面向事实本身”。一般而言,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作为把握事物本质的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只不过,对于学位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而言,那种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思维虽然看似深刻、明确与清晰,但实际上却存在着遮蔽事物本身的弊端,因为任何事物都蕴涵着多方面的内容和特征。而现象学所开创的“面向事情本身”的致思方式,却可以通过“悬置”前见,把已有的先在观念或认识放到“括号”中“存而不论”,让事物“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从而有效地规避了先见或已有认识对事物本质可能造成的遮蔽。

至于那种把简单的概念复杂化的烦琐式界定,除了有把自己的认识局限于已有的阐释之弊外,更为严重的是遗忘了事实本身才是概念表征的“原型”。因为概念都是抽象的,它在表征事物一方面本质的同时也舍弃、遗漏了事物另一方面的本质。而直面核心概念所表征的事实本身,则可以让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出发,让事实如其所是地显现自身,进而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分析核心概念所要表征的事实本身。因此,当我们研究或探讨某一对象或问题时,最好通过“悬置”已有的认识,直面核心概念所表征的事实本身。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规避那种把简单的概念复杂化的烦琐式界定。而这种直面核心概念所表征的事实本身的“本质直观”方法,按照胡塞尔在《现象学的心理学》的论述,其步骤有三:

①多样性变更的创造性展开。

②在持续的覆合之中的统一联系。

③积极地以直观确认诸差别中的同一。比如,有学者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分别从“感受批评”、“认识批评”、“透视批评”、“反思批评”等视角,对孩子们的批评体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认为“批评是一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守护和规范,教育正是通过批评这样的具体行为展现出来”。从而让读者对批评有了一个全面、清新的认识。

3.运用分析思维,彰显核心概念的多重本质

如果说直面核心概念所表征的事实是为了洞见其直观本质的话,那么运用分析思维则是要把核心概念所表征的事实本身的直观本质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以便获得核心概念所表征的事实本质的自明性。这种分析思维从源头上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相论”。柏拉图认为人们把握事物靠的是两种看:肉眼的看与理智的看。肉眼的看所把握的是事物的外表,而理智的看所把握的才是事物的相(本质)。就相与个体事物的关系而言,相是个体事物的模本或本质,而个体事物则是“相的集合”。因为个体事物有各种特征,这些特征也有相应的相作为其根据。因此,界定核心概念不仅要通过直面核心概念所表征的事实本身洞见其直观本质,而且要运用分析思维展开该事实所具有的多重本质。比如,有学者在界定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概念时,不仅通过直面教育公平所表征的事实本身,指出了教育公平是一个关系范畴,而非一个实体概念,而且运用分析思维,从质和量上论述了“正当”是教育公平的质的规定性,“相称”是其量的规定性,论证了教育公平具有的历史性和客观性等特征。

就言说的逻辑而言,我们不乏“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辩证思维,但却缺乏分析思维,相应地拥有辩证推理,却匮乏分析推理。而辩证推理会时时发生逻辑“链接”的中断,要依靠非逻辑的东西(比如直觉、悟性等)来填充逻辑的空缺,这就使得这种推理的“有效性”成为不可判定的东西。比如,中国哲学大多是依赖辩证思维的箴句格言就是明证。这些箴句格言如“柔弱胜刚强”等,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也有例证,但它并不具有普遍性,其原因就在于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刚强”,“柔弱”胜“刚强”的机制是什么等,论者根本没有给予清晰的界定和说明,从而使“柔弱胜刚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而分析思维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无论谈论什么事情或问题,先将所谈论的事情或问题界定清楚了,然后再进行推理、下判断。可以说,当研究者通过分析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或层次揭示出核心概念的多重本质时,就不仅能给读者关于某一对象或问题的一个清晰认识,而且整个论文的展开也拥有了相应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学位论文的阐述和论证有了一种牢固的出发点。

4.通过“整体—部分”的解释学循环,丰富核心概念的内涵

人们对某一对象或问题的认识通常要经过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同样,研究者对某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也有一个去粗取精、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用解释学循环来说明。解释学循环告诉我们,“要理解整体,必先理解部分”。而“要理解部分,必先理解整体”。如果说核心概念蕴涵着学位论文展开的逻辑胚胎,那么随着对学位论文各部分研究的推进和认识的深化,研究者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刻。反过来,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越深刻,学位论文各部分的阐述就会越清晰。从这种意义上讲,学位论文的写作就是一个核心概念与学位论文各部分的双向互动、相互趋近、逐渐整合的过程,且在二者双向互动、相互趋近、逐渐整合的过程中,核心概念的内涵也会得到不断的修正、丰富与充实。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学位论文的写作是研究生学业好坏的最终证明,也是一项异常艰巨的脑力劳动。当下,为了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对学位论文的外在形式都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比如,学位论文的绪论要有选题的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文献综述等内容,但有的研究生却囿于学位论文的形式规定,把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表达当成一个有既定答案的填空题,从而使学位论文看起来非常完美,实际上却空洞无物,导致了学位论文的“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具体到核心概念的界定,就仅仅引用他人的定义,对引用的定义却既不作分析,也不论证自己对核心概念的看法,尤其是遗忘了核心概念的内涵是在“整体—部分”的解释学循环中不断得以修正、丰富与充实的,从而把已界定的核心概念当成一种“完成时”,而不是一种有待深化或修正的“未来时”,使核心概念的界定显得干瘪,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核心概念的界定不仅是一个奠基性的工作,而且是学位论文展开的逻辑起点。倘若核心概念的界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仅整个学位论文难以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而且会漏洞百出、自相矛盾。从这种意义上说,学位论文成在核心概念的界定,败也在核心概念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