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管理、提高就业能力的思路分析
2015年11月16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1.提前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为毕业生进行知识创新、提高就业能力创造更加宽裕的环境。
提前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是解决当前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的首要措施。实际上,财经类本科生在第六学期结束后大多数课程就已经修完;毕业论文的写作并不以完全学会所有专业课程为前提;结合论文写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重要知识积累的途径。所以,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提前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
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是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兴趣,二是实践。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实践是创新的思维依据。从这两个角度来说,财经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可以提前至大学三年级完成。这既有利于学生把握自己的兴趣取向,又给毕业论文的写作留出了更多实践考察时间和深入研究学习的时间。
在提前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同时,各高校还应该配套进行专业教育和论文写作技巧教育,使学生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是大学期间的一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次最后的测试。在美国及韩日等一些发达国家,毕业论文已成为对大学生提倡的一种较为自由的创新过程,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个体的创造性。所以,各高校应该将“测试”转变成“积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2.结合毕业论文的管理,推进导师制的建立,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避免盲目择业。
在实行学分制的普通高校,建立导师制是一项必要的措施。导师制是促进学生科学合理安排学习目标和进度的重要保证。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除应该在横向角度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道德操守、就业观念方面以外,还应该具有一种持续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以导师指导为前提的。如果能将学分制下的导师制与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充分结合起来,使二者成为一个连贯的过程、统一的整体,那么,毕业班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双困”向“双赢”的转变。
3.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保证毕业论文质量要求,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再刺激的事物也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持续而充分地调动“理性人”的积极性。所以,各高校应该从机制上发挥其对学生创新和科学研究精神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大学期间在一个课题上发表多篇而非一篇有价值论文的能力,这必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作考核体系。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引导合理的发展。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有效地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成功和自信,使“创新”成为其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培养毕业生成为真正创新性人才。
4.强化课程考核的学术研究取向,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习惯,从而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论文写作是一种普遍的考查学生课程学习的形式,相对于考试,它有着更多的优势。我国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查侧重记住多少,因此多采取考试形式;而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则侧重考查学生会用多少。前者对于教师业务水平要求较低,也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后者正恰恰相反。因此,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养成论文写作的习惯,逐步培养其结合专业知识表达思想的习惯,进而强化其学术研究的取向,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改进毕业论文管理仅仅是提高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仅就改进毕业论文管理来讲,不但需要思路,更需要实践的检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协调配合。例如,导师制的建立需要师资力量的加强,部分考试课程的考核形式转变还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而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改进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还需要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积累,笔者仅从上述几个角度探讨改进思路,希望能够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