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如何科学看待SCI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与意义

2015年11月05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1.SCI论文只是医学评价科技水平的标准之一,而非唯一标准

SCI为我国医学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良好平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发展动态,促进了我国医学科研的进步。近年来,很多大学附属医院不约而同地将SCI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高低作为评价医疗工作者包括研究生及其导师在科研能力与技术水平的一种标准。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评价医务人员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了一种较好的量化指标。另一方面,由于SCI本身具有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及其特殊的“国际身份”,遂在我国逐步拥有了某种权威地位,众多附属医院逐渐将SCI论文作为评价临床医学领域科学技术水平的唯一标准。由“量化标准之一”或说“一种标准”逐渐向“唯一标准”的转化,则有失偏颇。这种评价方法向“一刀切”的转变,本身就不符合科学研究所提倡的科学性,也不符合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SCI论文充其量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反应的一个局部问题。譬如,若以一个基因检测结果的局部问题概括整个基因谱的全部,显然是违背医学发展客观规律的。因为医学科学出成果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即使是某一个医学领域,在短期之内也是难以完成的。前文所述Her‐2基因从发现到应用到临床实践是比较快的,但也历经了13年,在这13年中,每一篇有关Her‐2的SCI论文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但绝非所有的Her‐2相关论文真正具有其学术价值。

2.科学看待SCI,SCI论文不是生产力

实际上,SCI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国学术评价体系不完整或者说不完善,科学界及政策制定的导向有一定问题,从而导致国内科研工作者盲目追求SCI论文的数量。应当旗帜鲜明地主张:SCI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医学SCI论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大幅上升,表面上看,我国医学科学进步很快,已然成为医学科技强国。可惜的是,我国花大量科研经费换回的只是一些SCI论文,版权还在国外,论文发表后还要补贴大量奖金,这不是导向与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又是什么呢?

一切科学研究都应以服务人类生存发展为最终目标,医学科研领域也不例外。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民众就需要被转化为生产力。而SCI论文本身不是生产力,它只是生产力的源泉或动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但绝不是唯一标准。但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将自己在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发表到SCI收录的期刊,SCI论文成了成果的载体,那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本国尚未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相反,重视成果转化的西方国家可能提前做出了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这不是给他人做了嫁衣裳么!广义上,不管哪一个国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都是对人类做了贡献,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众所周知的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典型例子。故,我们如何尽快走出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一味模仿的困局,才是我国当代科学界与相应政策制定者需要迫切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