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中存在的学术失范问题
2015年09月23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1.提问过于空泛
答辩时教师提的问题比较空泛、笼统,比如,常问的问题有:为什么选这个题目,有哪些创新点,马克思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的,联系现实说一下你的观点,等等。据笔者观察,至少1/2的答辩老师没有通读全文,1/3的老师只读了一半,1/4的老师只看了1-2章。如此,答辩委员当然不能提出真正的问题,答辩也只能是走过场罢了。
2.流程过于单一、负重太大
现在的答辩流程,笔者见到的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出去准备10-30分钟,然后再回来应答。笔者以为完全可以随问随答、直接回答,真正意义上的答辩是不需要另做准备的。
另外,现在几乎把答辩搞成一票否决制,比如5个答辩委员,如果有2个不同意就完全否决,一个不同意就近于被否定,笔者以为太苛刻。笔者以为,甚至有3个不同意也不一定否决。因为答辩更多的与口才有关,有些与委员的个性有关。笔者以为,可以把评阅和论文答辩分开!评阅侧重于论文本身的质量究竟怎么样,可以多请几个教授。答辩是表现学生的口头运作能力的,学生的辩护能力怎么样。也许学生论文写得很好但表达能力比较差,所以实际上可以把评阅和答辩分开,评阅可以占到60%或80%,这是论文本身的质量,然后答辩可以占40%或20%,主要就是答辩本身回答怎么样。答辩可以给出分值,然后把评阅与答辩的分值相加决定学生是否通过论文。
还可以考虑去掉形式主义的答辩决议,什么答辩委员会经过讨论认为本文的创新点有几条等,这一看就知道是事先(甚至是学生起草)做出来的,这还有多大意思?答辩就是答辩,如果要决议,也只需要回答答辩本身如何。
3.答辩档案保存
对于全程监督答辩而言,档案保存是很重要的。过去,比如80年代、90年代前半期,笔者记得,在当时非常简陋的条件下都用磁带全程录音。后来也许研究生太多,这一做法渐渐消失了。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录音已经越来越简单、成本越来越低。笔者以为,保存录音,不仅是学校的财富,而且今后学生也能够有所回忆,更重要的是对于事后涉及论文质量的调查以及一旦有任何事情牵涉到答辩的过程,均可以提供更加有理有据的说明。另一方面,进行了全程录音,参加答辩的老师们也会更认真些,有利于更高质量的完成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