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高师学生撰写论文的策略

2015年08月14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为了改变学生知识、理论、能力诸方面的薄弱状况,学生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得到多方面的提升,要解决这一点,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点。

(一)《文学理论》课上的理论介绍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现象的理性把握,理论基础是一定要具备的,这就给《文学理论》这门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以论文写作的需要为方向,在普及理论常识的基础上着重关注论文撰写的需要。这其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学概论》这本书没有具体的批评方法的介绍,更没有相关的例证解析,笔者阅读了相关的著作,选择了适合本层次学生学习运用的女性主义、心理学、新历史主义等几种批评方法,并选择了自己写作的相应论文作为例证,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又能将论文写作的相关格式作出形象的介绍。

(二)文选课上的赏析能力训练

要训练学生的分析力、判断力和概括力,就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将自主研究和自我意识的实现作为课堂的真正目标,帮助学生深入挖掘知识内涵并产生灵感的火花。我对这个工作的措施是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要求:1、课前:阅读文本,思考内涵、设置问题;2、课上:介绍作品、讨论问题、发表意见;3、课后:再阅读、消化吸收、综述。比如在解读张天翼的名作《华威先生》时,学生经过课前阅读思考,提出了三个问题:1、华威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人?2、为什么整天忙碌,而且都忙一些同样的事情?3、他很忙,为什么还想包揽其它各个会议、各个组织的发言权?

依据学生提出的这三个问题,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探讨这三个问题的前后次序;然后教师将华威参加三次会议的描写用课件展现给学生,再现华威的言行和外貌描写,并将学生按前后位置分组逐个讨论这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得出结论后自由发言,一组发言后其它组可以提出疑问或反对意见,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必要时作更深入的引领,比如当一小组提出华威先生是一个追求名利的人之后,教师引入“西安事变”、“皖南事变”等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作更深入的探讨,学生很快将华威与“国民党”联系了起来:华威整天忙忙碌碌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给“国民党”抓权,其最终目的是破坏抗日。这样一来,学生的记忆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表达自我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快速总结论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训练,真是一举数得。这种“探讨式”教学的开始,学生课堂发言的质和量都比较差,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会越来越好,赏析能力得到加强,问题意识渐渐养成,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好了铺垫。为使论文创作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解决了浅层问题之后,教师还可适当拓展,将鲁迅对国民性的刻画与张天翼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小论文方式的作业训练

课堂上的训练还不够,说和写毕竟不一样,这个差距我以作业的方式解决。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减少“名词解释”等可以从书上摘录下来的内容,而代之以“论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说一说莎菲女士矛盾性格形成的原因”、“论《边城》中翠翠与傩送悲剧形成的原因”等等,学生一开始对这种作业怨声载道,但也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思考,打草稿,最终形成文本上交,对这样的作业教师批改时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不过效果是明显的,时间久了,学生的语言规范了,条理清晰了,中心突出了,论点和论据联系紧密了,为论文的最终成型做好了准备。

(四)论文选题、定题、开题时的指导

一定要关注学生在论文选题、论题、开题时的指导,这一点在我之前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做好,因此,后期的修改工作就进行得很痛苦,有些学生的论文甚至推倒重来,不论是指导者还是被指导者都多做了许多工作,今后一定要对此引起注意,让学生开始写论文之前理清思绪。

(五)论文修改阶段的检查及指导

在学生论文写作开始之后,对其紧密关注,一方面防止抄袭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防止学生走弯路,我要求学生在形成基本思路之后即上交初稿(一般是邮件的形式),指导教师阅读之后给与及时反馈,指出谬误,告之正确思路,然后再放手写作。二稿、三稿的修改则更加细致,要求学生付出的努力也很多,定稿则以面批的形式完成,小到注释的形式也经过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