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撰写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2015年07月21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 一) 正确处理泛读与精读的关系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前提,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查找文献的途径很多,图书馆、书店、互联网都能提供线索,几乎围绕任何一个专题的图书、刊物和其他文字资料都汗牛充栋。这就对研究者的筛选能力提出考验,即首先需要确认阅读范围,然后区分必读文献和选读文献,分别用精读和浏览的方式来处理。对于泛读文献,在阅读其摘要和主要结论之外,重点读懂本研究主题涉及和论证中要直接引用的部分。而对于本研究主题最贴近、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则需要全文细读,反复研读,直到读懂想通。最好是记笔记,把与论题有关的理论要点、关键语句摘录下来,变成学到手的知识,这对写作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当然,找到启发自己思想或对研究有用的文献,还需要较强的文献识别能力,然而这种识别能力正是在大量阅读中培养起来的,只有经历过千般磨砺,才能练就“慧眼识珠”的功力。
( 二) 正确处理文献综述与资料汇编的关系
文献综述与资料汇编都是某一专题研究历程和现状的系统归纳和总结,但是,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与资料汇编有质的不同。学位论文必然有明确的待探索的问题,文献综述一定要紧密围绕论文的主题来取舍文献和组织内容。文献综述并不是展示某个主题的百科全书式知识的地方,如果不能用某个文献帮助思考并对客体进行研究,那么,可能不需要把这个文献包括进来。资料汇编旨在阐明某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尽管作者自己的观点仍很重要,但主要依照文献中的观点来组织文章内容,它倾向于采用教科书的方式将有关文献进行逐一陈述。此外,资料汇编通常是阅读和分析文献的最终结果,而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却是作者研究初始阶段的工作,其真正目的在于寻求论文的突破口、研究视角和创新空间,进而导出自己要研究的主题。
( 三) 正确处理客观评价与抬高自己的关系
文献综述是用来为自己的论文服务的,它通过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衬托本文的“高明”之处。文献综述是依仗别人,提升自己,把“前人肩膀”弄清楚,然后作为依托来凸显自己,但千万不能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在学术道德上也不容许。因此,要客观如实地描绘前人已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批评前人的不足或错误时更要慎重,一定要读懂和引用被评论者的原文。易言之,文献综述的写作应采用实引方式,严格按照什么人( Who) 、什么时候( When) 、为什么( Why) 、提出了什么学术观点( What) 、文献的优劣( Worth) 的思路撰写文献综述,对所引述的观点要严格采用被引述作者的原文,不可断章取义,特别是不能把几经翻译和评述后的观点,误认为原作者的观点而加以批评。
( 四) 正确处理学术期刊与书本杂志的关系
学位论文文献综述所引用的文献应以学术期刊为主。一是学术期刊登载的文献一定要有创新,这些文献反映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前沿和正在探索中的问题,能够帮助研究者辨析问题、提出研究假设。二是这些文献是按学术论文规范撰写,有论证,可以作为引用的根据。而教科书是传授知识,重在介绍本领域已成熟的知识,已经证实和取得共识的成果,其目的并非增添新知识。教科书能够帮助研究者补充一些领域的知识,同时提供一些论证理论、工具和技术方法。教科书也可引用,但在文献目录中所占比重只是小部分,如果学位论文所引用的文献几乎全来自书籍,这就令人怀疑论文的创新和贡献。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缺乏学术论证,难以作为前人取得的科学成果加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