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学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2015年07月16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选题涉及的是研究什么的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者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发现前人研究的空白、不足或对某一事物发展趋势所作的前瞻性预测。在对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分析中,发现相当数量的论文选题违背现实性原则和量力而行原则,论文的价值不大,甚至无价值可言。从论文选题的整个过程分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选题时间仓促化

学士学位论文是对大学学习总体质量的一次综合考核。选题是集兴趣、知识、经验、能力于一体而从情境或疑难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选题的过程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反复思考和酝酿的时期。要确定所研究的问题,并非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事情。当前本科生的选题普遍安排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由于学生缺乏对毕业论文的充分认识和相应的前期准备,从下发选题通知到确定研究题目,短短不过两三周的时间,学生对所定题目有关内容的了解仅仅是“皮毛”。

2.选题方式依赖化

选题有限选和自选两种方式。限选是指学生在指导教师所列出的题目中选择自己所欲完成的论文。限选属于被动选择型的,从研究的主题、问题到假设,一般都脱离不了指导教师的思维框架,论文的完成属于问答型格式。自选则是学生自己决定所完成的研究问题。自选研究问题可以从没有结构到完全结构化之间灵活变化,充分发挥了学生论文完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思维完全融入论文完成的环节中。当前,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基本以限选为主,转向依赖指导教师,从指导教师拟定题目中选择研究问题,在指导教师已预先设计的框架中“施展拳脚”,难以擦出创新的“火花”。

3.选题内容陈旧化

选择所研究的问题应具有理论的或实践的意义。虽说开创性的研究很少,但学士学位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在本科学习的专业领域中要占有一席之地。重复研究别人已做过的问题没有任何价值,其所谓的研究类似于搬运工。目前学士学位的选题,开创性不够,与创新的关联性不紧。选择研究的内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少则数百篇,多则数千篇。研究的问题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确定,凸现出学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陈旧化现状。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像厌学、兴趣培养、后进生转化等问题被反复选定,论文写作中即使不想抄也往往身不由己,学术不端行为在所难免。

4.选题空间狭窄化

选择学士学位论文所研究的题目是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提供一个具体的问题。选择研究的题目,可能出自学生的内部动机,或出自指导教师主持课题的分支,或出自于与他人的研讨。由于选题方式的依赖化和指导教师主持课题的有限性、非适合性,致使研究题目仅限于专业领域的某些方面,内容趋向的局限性导致了空间的狭窄化。一个本科毕业班确定的学士学位论文题目走不出专业条块的“自留地”。指导教师关注领域的有限性一旦与选题的依赖化“联姻”,终将引发选题走近狭小的胡同。同时,对热点问题的追捧成为狭窄化的又一极端表现。

5.选题名称同质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理应带来研究题目的多样性和研究视角的多元化。而学士学位论文题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研究视角单一。同质化现象表现为:第一、题目名称大同小异。第二、题目格式雷同,逃脱不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表述范畴。第三、从纵向上看,前后几届同校同专业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关联度较高。部分题目是改头换面,千篇一律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题目是以替换的方式略作用词的转换。第四、选择研究的题目是大题小做。选题过大,现实性不强,不仅题目无边无际,无价值可言,而且范畴过大极易引发抄袭现象,导致内涵的同质化。前三种是形式上的同质化,第四种是内涵上的同质化,二者仅是选题名称同质化现象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6.选题构思套路化

选择的研究问题经过几次反复才会成为有效研究的恰当形式———即选题有了恰当的陈述。问题陈述为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焦点和方向,反映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整体构思。问题陈述多采用描述、叙述、问题等形式。从本科学士学位论文的问题陈述———标题来看,选题构思套路化色彩浓厚,研究思路固化在是什么(现状)、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原因)、怎么样(策略)的框架内。像调查研究之类的选题,学生或明或暗地预设了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可能性对策。实际上,发现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关键和要害;分析问题时,依赖于他人的研究成果;所谓的方案或策略与原则脱节,方法与路径不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

7.选题路径书斋化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路径源于人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思维活动的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本科生理论水平的底蕴普遍不如研究生,对实践问题的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应是本科学位论文选题的理想路径,即以实践和经验为起点。然而,学士学位论文选题路径的起点多是以期刊、教材为起点,学生以文献综述法作为主要或者唯一的研究方法贯穿于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选题未能脱离过时的书刊资料,选题是空对空、纸上谈兵,研究的问题是从书刊中来,到书刊中去,书斋式的选题路径窒息了思维的灵感,失去了学位论文的价值,偏离了学士学位论文的价值底线。

8.选题过程行政化

研究生教育中实行的导师制度并没有在本科教育中作为一种惯例予以制度化。因此,学士学位论文选题过程是以师生的双向选择为开端的。由于指导教师与本科生关系的松散性决定了选题当中的盲选及师生互选比例的不均衡,引发选报某些指导教师的学生过多,某些教师甚至为零的结局,产生了难以因材施教的困惑。由于指导学士学位论文与工作量、考核、评职晋级联系在一起,为避免教师指导学生过多、过少的局面,选题中很难做到师生双向选择,而代之以行政的命令将学生均分在指导教师的名下,带来想指导的学生指导不上,不想指导的又不得不指导,有能力指导的吃不饱,无能力或能力欠缺者撑的紧的情况。选题中师生互选的权利遭遇行政化障碍诱发了选题的被迫性和论文水平的低下。

9.选题思路代劳化

学生是选择研究问题的主体,如何选题,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取决于学生自身,选择思路因人而异。事实上,学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主体已由学生转为教师。选题的目的、价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论文写作的提纲,甚至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多由指导教师代替学生完成。学生选择研究问题类似于啃别人嚼过的馒头,索然无味。同时,由于学生占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有限,论证能力不强,违背选题的量力性原则。选题思路代劳化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是跟着问题走,而是围着教师转。

10.选题结果预设化

确定研究问题是学位论文完成的第一步,这表明问题解决贯穿于学位论文。解决的程度是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关键。从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情况看,还未进行研究,学生就已分析了问题的要求和条件,发现了要求和条件的联系,并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研究结果的预设化倾向似乎在选题的开始就早已有了安排和暗示。问题还未探析,答案就已知晓,这样的选题已失去研究的价值和研究的必要。因此,学士学位论文选题结果的“心知肚明”加速了本科生自主研究意识消亡的步伐,以结果为导向的逆推研究方式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思维的过程异化为寻找支撑其观点的文本材料,论文完成的过程异化为“复制+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