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2015年07月02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1.提高认识。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是展示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形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机会,是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整体评估,是获取学位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他们才会真正重视并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其次,让所有指导教师也提高认识,重视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积极有效地进行毕业论文指导,这是全面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2.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可以提前公开,实行双向选择。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要提前制定,基层教学单位在综合本单位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确立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项目。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毕业设计选题既要考虑学生所学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IT行业发展的特点是更新快、学科交叉性强,因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还要考虑多种因素:第一,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保证选题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的基础知识教育有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快速发展,因而,在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在提供选题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跟IT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毕业设计选题。第二,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综合大学本科四年所学习的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综合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保证选题的多样性。计算机是软硬件结合的专业,近年来,社会对于“软硬”结合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但目前的选题普遍软化,以软件开发型和论文型课题为主,硬件方面或软硬结合的选题很少,这就对学生硬件能力的提高造成阻碍。第三,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学科交叉性,实行不同专业联合进行毕业设计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结合行业知识的计算机应用越来越普遍,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联合进行毕业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间的交流,促进合作,又可以加强对不同领域知识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改革指导教师的选派制度。第一,高职称教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制度化管理,指导教师应具备工程设计经验。要做好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关键需要工程设计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和较强责任心的指导教师。有的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有的专业课教师对自己讲授的单科课程十分精通,但对相关课程却不是很熟悉。第二,选聘校外学术水平和学历职称较高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在解决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人员短缺的问题上,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选聘校外科研单位、机关和企业界学术水平高、科研成绩突出并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在减轻指导教师短缺造成的压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指导教师队伍多层次格局和多元化模式的形成。第三,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副导师参与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讲师以下的青年教师要参与到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教学工作中,以高职称教师的助手身份学习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设计)的实践经验,提高开展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能力。第四,加强教师道德修养。教师的师德和教风,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指导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4.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方式。第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时间要灵活。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也不同,结合各个专业的情况,在打破以前局限于集中在第八学期完成的规定的前提下,实行宽泛的时间管理,允许学生在通过开题报告之后即可着手自己的毕业论文工作,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协调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安排,减少对毕业论文(设计)完成上的时间冲击。针对以上情况,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毕业课题。第二,本科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加大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本科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客观上要求地方院校开放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5.强化日常教学管理。完成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并非一日之功,它离不开学生在几年时间里的点滴积累。强化常规教学管理包括严格、认真地执行日常教学系统工作的每一项制度,涉及出勤、课堂教与学、课外学习和辅导、作业的完成与批改、考核、评估等一系列的教与学的活动。
6.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必须努力实现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的转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鱼”和“渔”的关系上,“鱼”也是要的,但若学会了“渔”,就可以抓更多的“鱼”。指导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遵循认知规律,变传统的灌输方式、说教方式为互动探讨的方式。
7.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制度。第一,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学校为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与质量监控,重点强化了开题、答辩等几个环节。(1)开题制度。开题报告不合格必须重做,不能往下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学生通过书写开题报告对毕业设计任务有了充分的认识,初步拟订了完成任务的方案,对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毕业答辩末位复议制度。具体做法是将应届学生第一次毕业答辩成绩中按末位至少5%的比例(除答辩组已经判定不及格的学生外)抽出,由各院(系)组织专家成立末位复议组进行第二次答辩。毕业设计末位复议制试行以来,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起到较好的警示效果,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毕业设计过程检查制度。(1)前期督察。主要对各单位论文的选题进行审核、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查等。(2)中期检查。包括开题检查和中期检查两部分。在院(系)开展毕业设计开题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家对开题情况进行抽查。中期检查采取院(系)普查、学校抽查的形式,通过毕业设计中期报告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出勤、指导教师到位、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以期杜绝“前松后紧”的现象,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扎实开展起到督促和推动作用。(3)答辩期间检查。学校成立答辩检查组,深入各院(系)对毕业设计答辩的组织情况、评分情况、学生论文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价,作为学校对院(系)教学管理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三,认真做好学生答辩和评审工作。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环节中最后、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检验和考核过程,也是对指导老师工作质量的评价,更是对学生和教师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成果的检测,所以,应认真组织好答辩工作。答辩应采取公开式答辩方式,同时邀请同年级或低年级的学生参加旁听,让他们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过程及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答辩小组成员要求由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答辩成员一定要事先仔细阅读毕业论文(设计),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边听边看边提问,以克服随意性、增加针对性,在答辩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合理,并详细记录答辩内容,减少和消除个人感情和感觉评分因素,以确保成绩的严肃性、真实性和权威性,切实使毕业设计(论文)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8.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科研激励措施。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认识,没有形成一定的科研意识。鉴于此,首先应让学生选择参加教师的团队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帮助收集资料。其次,学校要将学生科研指导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条件之一与教师的科研挂钩,学生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优秀作品(如在刊物上发表的)可计入导师的科研分,学校应建立专门组织机构管理学生科研,制定学生科研条例,提供科研基金。再次,学报应开辟学生论文专栏,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或专门出版学生科研刊物或学生论文集,可以让学生交流科研成果。学校要开展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测评指标做到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参加科研活动和取得科研成果以及潜在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测评结果与毕业评优和就业挂钩,对测评结果优良的学生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
总结几年来指导毕业设计的实践,笔者认为培养IT人才的毕业设计过程需要根据学科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的建设和探索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应做好下面的工作:第一,明确自己的职责,注重自身指导能力的提高;第二,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满腔热情,认真监控参与设计的全员与全过程;第三,积极探索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的方法与途径,还需对毕业设计网上管理和服务系统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