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015年06月2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研究生论文充实了稿源, 令人欣喜。但是, 论文质量差, 达不到发表要求, 采用率很低, 令人担忧。通过和研究生作者的交流, 对论文初审情况、送审返回意见的统计分析, 发现质差、功浅、形乱在研究生论文中具有普遍性, 而且有其特定的原因。
1. “质”差
“质”差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创新的论文没有研究深度, 二是论文没有创新。
为了达到培养合格研究生的目的, 高校, 特别是一些名牌大学要求研究生在毕业前必须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但是, 在培养期间, 硕士研究生可参加研究工作的时间一般不足一年半。在研究过程中,也只能作为助手跟指导老师或博士研究生开展工作, 难以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 研究深度不够, 系统性不强, 收集的实验数据也不完整, 无法总结出规律性的研究结论, 不能将研究中的新发现表述清楚。另外, 论文发表需要一定的周期, 促使研究生只好尽早撰写所谓的“小论文”。这些“小论文”大多数停留于对研究对象或研究过程的常规性描叙, 有些基本上是对实现过程的说明, 理论研究比较肤浅, 甚至没有理论支撑, 使文章苍白无力, 创新性不强。
更有甚者, 有些研究生在老师指导下, 只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基础研究或重复了一些前人的工作, 仅对某一个简单技术问题或常规性结论进行了初步验证, 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 没有广泛研读相关文献,不了解最新进展和成果, 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研究内容, 就提笔写作, 仓促成文, 致使论文选题重复, 甚至陈旧, 完全没有创新。
2. “功”浅
“功”浅的问题五花八门, 几乎在每篇研究生论文中都存在。不同论文的“功”浅表现形式尽管不相同, 但可归纳为: 结构存在缺漏、没有逻辑性、条理混乱、层次不清, 原理描述和公式推导不严谨, 实验条件不周全, 设计欠周密, 数据处理方法不当, 结论的理由不充分、可信度令人质疑, 甚至故弄玄虚。
3. “形”乱
“形”乱是论文的通病, 在研究生论文中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标题与内容脱节, 显现的信息量少; 摘要和结论不能反映论文要旨, 关键词不当; 前言抓不住关键, 语言不简练, 反映出作者对他人的研究知之甚少; 语病多, 错字别字多, 让人读不懂; 图表设计不科学、不明确, 没有自明性; 名词、术语不专业, 呈现口语化、网络化; 误用量和单位; 变量的使用不规范、不统一, 如用多个变量符号表示同一个意义, 或用一个变量符号表示多个不同的意义, 随意使用或错误使用符号代替标准的变量符号, 让人产生混淆和误解。
对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不够重视和随意乱引也是一种“形” 乱的表现, 如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缺项、漏项, 引文标注随意, 参考文献与论文主题没有关联性等, 表明作者不严谨、责任心不强, 对他人劳动成果欠珍重, 科学精神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