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现阶段研究生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

2015年06月0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医学科研就方法来说,是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过程。具体是:选择课题—建立假说—科研设计—实验观察—数据处理—撰写论文—成果应用。选题和科研设计是影响医学科技论文质量的两个先决因素;论文写作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最后而重要的环节,任何科研课题只有用文字把它写出来并在杂志上发表,使广大读者借鉴,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才能称之为成果,才能体现作者创造性劳动的价值。但不少医学工作者,尤其是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医学工作者,苦于不知如何撰写医学论文,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常识和写作技巧,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术经验和学术成果的总结和发表。这些都说明医学论文写作课的规范化教育对医学科研的重要性。我国于1988年制定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该标准基本与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生物医学投稿的统一要求》相一致;该标准介绍了组成论文的基本要素,每一部分写作的具体要求。仔细分析这个标准,对培养科学思维是有所帮助的。

总的来说,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一取决于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对比与综合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二取决于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三则取决于对论文写作方法与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据姚密红等及林江的报道,当前医学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科学性

论文的科学性要求它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一是论据要确凿、详实,有说服力。这就要求作者既要大量地查阅资料和认真地研究、分析资料,又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以最充分、最真实有力的实验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二是在文字表述上,要求准确、简明、精练,不含糊其辞;对文中的各种专用名词、术语、符号等要符合规范的要求,而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上述要求。笔者经常遇到的容易疏忽并影响科学性评价的问题是:临床资料中提供各组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不可比(或根本未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对照组采用的不是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方案;自限性、复发性、职业性以及与性别有关的疾病未提供能说明主题的论据(如收集病例的自然病程按病种分析已应好转及痊愈,复发性疾病“痊愈”后没有随访资料等);诊疗标准不规范;所选病例未排除影响疗效的其他疾病病例;所报道病例接受了其他有效的疗法和(或)药物;实验研究论文实验次数达不到要求。以上种种,造成论文主题不能自圆其说,只能退稿重新开展研究工作或取部分内容作简报发表。

2.缺乏创新性

相当部分研究生缺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要么是材料的简单堆积,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的观点而缺乏创见;研究背景陈述过多,造成对核心部分、实质内容的挤压,主要研究成果没有充分展开;许多研究生查了一些资料就写出所谓的综述性文章,只是材料的简单堆积,根本达不到综述文章的水平要求。

3.对写作规范不了解

论文存在许多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些研究生甚至不知学术论文应该如何去写。

4.写作时间短

时效性要求高 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一般第1年上基础课,第2年才进实验室搞科研,大约半年至一年时间才能出论文,而论文投出去的时间,离毕业的时间也只有半年多。如果不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往往造成无法弥补的“论文先天性疾病”。

5.质量参差不齐 需要严格把关

研究生在论文写作时间短,尤其是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人心也变得浮躁,急于求成,故而在写论文时抄袭他人或将几篇论文进行拼凑的情况在一些高校中也时有发生,且有蔓延之势,如果导师把关不严,如此学术赝品就会被送到编辑部来。而有些导师为了学生能顺利毕业,对这种作法有时也默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