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创新探讨

2015年06月02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据统计,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泛、无实际价值、没有创新精神、写作不规范,甚至雷同、抄袭等现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被归结为学生兴趣不够、教师思想不重视、学校管理不规范等几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性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将本科毕业论文的性质定位在“教学环节”,那么,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过多地被定位在“考试”环节,“考”与“教”不同步,本科毕业论文成为学生的一份“家庭作业”,最后给一个成绩就万事大吉。殊不知正是由于没有将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做深做透,才导致此类问题的发生。把握好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特殊性,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创新路径也就清晰了。

1.选题方式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一个特点,与课堂教学统一制定教案不同,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选题内容因材施教。

首先是选题方法的问题。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毕业论文在选题上不应该一成不变,每年更新20%左右为宜。在选题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题:(1)因才选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某一特长,如数学能力、设计能力、调查能力、领导能力等,可以成为发挥其专长的选题范围。(2)因趣选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某一领域产生兴趣,或在社会实践中对某一实践应用领域感兴趣,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教师科研课题而形成兴趣,教师应帮助其从中选择恰当的研究题目。(3)因需选题。有些学生较早地联系到工作,确定了工作领域;或者有的学生考上了研究生,也大致能够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这时,指导教师可以选择能够有效调动这类学生研究积极性的选题。(4)因事选题。有些学生对当前的生产和管理领域中的焦点或热点问题非常感兴趣,平时给予这类问题较多的关注,积累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较多,对问题的理解也较为深刻。此类学生在选题时要拟定一个恰如其分的题目,鼓励其“小题大做”,否则,容易使选题过大过空,不仅学生难以驾驭,且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还应该关注选题的内容。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选题内容的难易程度,主要有三类:(1)创新型。创新型选题就是选择前人还没有完整论述过的问题,如《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初探》等选题。此类论文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所以论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占用指导教师的时间也较多,数量不应该超过论文总数的10%。鼓励学生将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成果。(2)探索型。所谓探索型选题就是对尚存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反驳和商榷,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辨析》等选题。商榷性的论文一般有深度,数量宜维持在论文总数的20%左右,需要指导学生从感兴趣或熟悉的课程中选题。(3)延展型。延展型选题是指将前人对某问题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消化,或对某个问题进行再深入研究,设计出符合应用要求的解决方案,提出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写成有说服力的论文,如《弹性预算制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选题。延展型论文的数量占毕业论文总数的70%左右,是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模式。

2.指导方式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二个特点,是与课堂教学严格遵循时间的限制不同,时间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外教学更加重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理论教学、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几个大的培养环节,而且各自独立、互不融通。其中,毕业论文工作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大致为10周左右。按照灵活性原则,为确保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搜集资料并对其所选题目进行充分的思考,避免教师指导工作过于集中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可采取“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位一体的论文指导方式。具体做法是: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先进行学年论文的选题,然后由院系统一安排指导教师,由学生结合学年论文开展专业实习。在专业实习后,在学年论文进行充实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

三位一体的论文指导方式将毕业论文时间分为非统一时间和统一时间,前者为准备阶段(论文准备和研究阶段),后者为完成阶段(论文写作和答辩阶段)。非统一时间从三年级上半学期的学年论文开始,统一时间仍安排在毕业学期进行。因此,从三年级上半学期起,就可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按学年论文选题组成团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探索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管理中设立正副导师制(实务部门的副导师)等等。由于非统一时间涵盖高校安排毕业实习的时间,所以二者在时间上的重合不仅可以增强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还可让学生带着选题参加实习,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调查研究。这种模式能够克服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课程学习、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效率和质量。

3.考评方式创新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学环节的第三个特点,是与以试卷方式评定学生的成绩不同,以答辩的方式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考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制度规范。学校首先要根据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程序制定完善、科学的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理顺校、院、系(室)关系,明确导师职责,提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其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学院要进行阶段性的检查,通过学生和导师互相评分,了解学生与导师的见面次数、指导内容、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和论文进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最后要进行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由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各院系已经完成的毕业论文进行抽查,通过听取学院汇报、审阅毕业论文、现场考查等形式,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评估,由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中期表现、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分。

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可在如下方面进行改革:(1)答辩时间创新。改变原来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答辩的形式。学生可申请提前答辩,提前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特别是对已经考取研究生的本科毕业生,有利于其及时进入有关课题的更为深入的研究领域。(2)成绩评定创新。对于创新型选题和部分探索型选题的论文,如果学生立意新颖,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且有实际指导意义,或者能涉足于学科领域中的难点或前沿问题,则应该给予较好的评价或鼓励,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品质。(3)论文方式创新。凡是在学年论文和专业实习过程中独立完成并已发表在省级以上出版物上的论文,字数符合要求且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或答辩委员会审定,可考虑替代毕业论文。(4)实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表彰制度。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纳入教学质量奖考核范围,在论文成绩评定结束后,采取优中选优的办法,由各学院答辩委员会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论文,其比例宜控制在答辩论文的5%左右。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学院选送的优秀毕业论文复评,从中产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特别优秀的论文推荐参加省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对获优论文的作者和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