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015年05月12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经过教育部评估,我校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毕业实习“名存实亡”

毕业实习通常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是学生提前接触现场实际,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的阶段。学生利用几周的时间(我校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环节为4周),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实习,了解设备构造、掌握生产运行参数,为下一步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实践基础。但是当前各企业,包括许多国有大型企业,出于安全生产的考虑,一般不接收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实际生产实习,同时学校也由于学生人数多,实习经费少而无力安排学生进入校办企业实习。这样,虽然名为毕业实习,除少数学生能真正进行实习外,大部分学生均处于“放假”阶段。面对这一现象,有些专业缩短毕业实习时间,有些专业甚至取消这一环节。

2.毕业设计题目“脱轨”

目前,毕业设计出题和选题方式基本上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拟定设计题目,学生分配给指导教师后,在指导教师给出的题目范围中选题,学生基本上无自主性。这样,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直接决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向。然而目前,许多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不同,从工程中拿到的课题五花八门,经常造成毕业设计题目与专业培养方向的“脱轨”。例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火电行业和制冷行业建设人才和运行管理人员,课程开设主要围绕冷、热两个方向进行,然而本系专业教师经常从煤矿、建筑、机械行业中获得一些课题和经费。因此,在出题时候,为自身课题完成需要,经常会出现一些题目涉及的领域是毕业生在本科前3年半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接触的领域。对于这些课题,虽然具有较好的工程实际意义,但学生毫无专业知识基础,而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学习全新的专业知识并完成课题,可想而知,毕业设计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3.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混淆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综合知识的使用,是多门课程的汇合交叉应用;课程设计仅是对一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因此综合性题目应大于单一课程的范围。而目前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设计在思想上还处于混淆状态。例如,对于题目“××火电厂原则热力性计算”,此类题目虽然计算量较大,但性质单一,仅属于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范围,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已进行过设计,对于选到此类题目的学生来说,用一周甚至几天时间即可完成毕业设计,学生的文献综合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均未得到锻炼。

4.教师责任心缺乏

在当前高校中,大学专业教师除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很多指导老师为完成科研任务,长期出差或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忽略了对毕业设计学生的管理。有些毕业生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只见过指导教师一次到两次面,无法受到指导教师的全面指导,产生对毕业设计题目不理解,对毕业设计要求不明确,毕业设计质量较差的问题。同时,指导教师在最后的把关阶段,经常疏于严谨,有些学生通过网络将课题相关论文下载拼凑后上交给指导老师后,老师又不能够严格把关,以致最后形成严重的抄袭现象。

5.毕业答辩打“人情分”

作为学生获取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前的最后一关,毕业答辩的目的是检查毕业设计质量、考察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属于关键一环。我校毕业答辩要求不低于3%的不及格率,使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大部分学生因此对毕业设计有所重视。然而,目前本科毕业答辩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由于目前本科生毕业人数过多,答辩组为赶进度而忽略了毕业答辩应进行的过程,例如经常跳过自述部分,而让学生直接记录答辩题目,这样造成只有评阅教师了解其论文情况,形成了“一对一”的答辩打分模式,失去了答辩组综合评价学生的目的。(2)答辩过程中,答辩组经常遇到忽略毕业设计质量,打“人情分”的问题。如对于某些考上本校研究生的毕业生,虽然毕业设计质量很差,然而在实际答辩过程中,答辩组成员包括学生导师,往往顾及与该生导师的交情,而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照顾,答辩成绩与论文实际质量明显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