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创作的“隐性抄袭”现象
2014年12月0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毕业创作抄袭门”事件刚刚平息,新学期已经到来,新一届毕业创作又要开始酝酿了。美术院校的毕业创作抄袭现象暴露出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事实上,“抄袭门”背后隐藏着一种已经逐渐被人们熟视无睹的“隐性抄袭”教学现象,需要更加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都说美术高考文化分数线低,据说,某些高中校长的“远见”,是把文化成绩差的学生一概转到美术班,不管是否有天赋,也不管是否有兴趣,重要的是升学率高了。近些年,有的省份美术考生甚至突破10万人,一到考季,四处出动,浩浩荡荡,气象蔚为壮观。
某些人认为,已经进了大学还拼命读书,那是“书呆子”。就业靠的不是知识和能力,而是“拼爹”、“拼人脉”。不过,学会如何应付考试倒是关键的,过不了关就无法毕业。闭卷考试有严格的规章和制度,要抄袭,手段得高,技术得新。当然,美术就简单多了,毕业创作是“开卷考”,况且,美术的抄袭很难界定,画面稍加变动,问题就解决了。
毕业创作拖到中期才动手的算是“先进”分子,“高手”往往最后几天才迫不得已匆匆了结。如何能够怎么快?所谓的毕业论文不都是网上下载、东拼西凑,剪刀加浆糊,三两天就“OK”的吗?甚至有“雷人”自爆:一个晚上“搞定”。毕业创作一样会有“绝招”。
如何观看,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如何深入经典美术的审美内核,如何面对美术探索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等等,这些“苦涩”的方法内容,自然难以获得勉强转学的美术生自觉接纳。看来,授人以“渔”既难了老师也苦了学生,倒不如直接授人以“鱼”更加轻松、实惠。于是,一些“明智”的教师纷纷替学生谋求一条毕业创作的“捷径”。首先,他们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如:喜欢死磨硬抠的,善于“玩”刺激的,不愿花费精力而好搞效果的等等,分别选取一个当代画家(最好是“获奖专业户”)做样板,一一对号入座。然后,引导学生从其作品中吸取“养分”,这幅构图非常别致,“套用”一下;那幅笔触和肌理效果颇有视觉冲击力,不妨“搬用”;这幅表达方式很当代,赶紧“借用”;那幅有几块颜色很现代,直接“挪用”掌握了这些“学术”要领,创作就如探囊取物一样方便。经过“套用”“鱼”头,“搬用”“鱼”身,“借用”“鱼”尾,“挪用”“鱼”翅,一条颇具“个性”的“鱼”已经跃然纸上。最后,这场班级的毕业展览,自然内容“丰富”,形式“齐全”,风格“多样”,几乎成了一场微型的“全国美展”。授人以“鱼”也就成了“优秀”的教学范式。
“明智”的教师虽然以“因材施教”的名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掌握了熟练“科学”方法的美术创作“能手”,并往往得到教学考核的普遍认可,但它给年轻学子灌输了一种影响一生的、带有抄袭性质的、讨巧的创作意识,从而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长,而这些所谓的个性化作品,本质上是一种“剪刀加浆糊”式的隐性抄袭作品。
美术高等院校频发抄袭现象是可怕的,但完全抄袭的作品毕竟只占少数,更可怕的是数量惊人的“隐性抄袭”被人们所忽视。这种抄袭是隐形的、内在的,因而比少数显性的抄袭事件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更持久的危害,将影响一个时代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