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职称论文:还是一身“毛病”

2014年10月15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职称论文存在的种种问题屡遭病诟,也让教师深受其害。但是,多年来,由于教师职务评定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这种状况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论文造假也愈演愈烈。

李老师是山东省某私立学校的一名物理老师。去年,他要评中级职称,因为在私立学校工作,工作量大,再加上本身是理科老师,李老师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于是,李老师只能临时抱佛脚:“看了一些书,查了很多资料。经常熬到晚上12 点”。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经过几次的修改,李老师的一篇班级管理方面的文章终于在某报纸上发表了。

但是,谁想就在李老师上报材料的时候,市里一纸令下,报纸发表的文章“不算数了”,必须在杂志上发表的才行。这下李老师急了。后来经过老师们的交涉,市里又修正了规定:报纸不行,但是报纸的合订本可以看做是杂志。没办法,李老师只好又花了几十块钱买了一个合订本。“真不知道合订本和报纸有什么区别。”为了一个论文,李老师被折腾得够呛。不过令他欣慰的是,“不管花多少钱,谢天谢地,总算是评上了。这才是中级,下一次评高级还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新的标准!”

论文要求“朝令夕改”“各自为政”

李老师的经历并非个别现象。据记者调查,评职称的标准都是由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来制定,规定经常改动是普遍的现象,同一篇文章,今年和去年的“功用”就会大不相同。而且记者发现,各地关于论文的规定更是多种多样,至于什么级别的论文加多少分,所起相差非常大。以山东省为例,淄博市规定:在教育类正式报刊(不含论文集、刊物的增刊)上发表1500 字以上论文,在国家级教育行政机构主办、主管的刊物上发表的第一作者计4 分、第二作者2 分、其他作者不计分;在省级教育行政机构主办、主管的刊物上发表的第一作者计2 分、第二作者1 分、其他作者不计分;在相应层次的报纸上发表符合要求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值折半计算,其他作者不计分。

而潍坊市的论文分值就要比淄博少一半。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文章第一作者每篇加2 分,省级加1 分,地市级加0.5 分;第二作者分别加1 分、0.5 分、0 分(地市级文章的第二作者不加分);其余作者均不加分。

而另一地市,虽然也规定在国家级正式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加4 分,分值和淄博市一样,但是规定共同完成者平均4 分(取前三名作者);而且该市对在报纸理论版上发表的有关专业学术价值的论文,与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享有同等待遇,在报纸其它版面上发表的文章不加分。同属山东省的威海市,则要求论文必须是在国家正规刊物发表的,其它级别的论文都不太好用。

弄虚作假已成常态

在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评定职称的时候,主管部门只看论文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而没有把论文的质量考虑在内。在评审材料中,大部分内容可以“虚实结合”地填写,而评委难以考证,所以评委的眼光往往最终锁定在各种“证明”上。因此,论文获奖、发表文章就成了教师不得不奋力争取的目标,而且发表刊物级别越高越有分量。

“五一”前,河北省某县中学教师接到一个通知,今年评职称论文的比重增加了,必须有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这可难住了老师们。据该校的王老师说,据他了解,学校里的绝大部分老师平时根本不读书看报,当然更不要提什么写论文。

但是这一纸通知“惊醒梦中人”,怎么办?老师们都开始为论文想办法。王老师想起了他的一个同学好像在报社工作,于是他给这个几乎10 年没有联系过的同学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帮忙给发一篇文章。他的同学一口答应,没过几天文章见报了。这篇文章“轰动”了他们办公室,于是很多同事都拿着自己近期炮制出来的文章来找王老师,请他帮忙。王老师顿时成了学校的“红人”。

看着大家为论文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负责该校校刊的退休教师宋老师的感受很复杂。宋老师说,平时他总是劝那些年轻的老师多读书看报,写写文章,却没人在意;现在看着他们只能通过走后门拉关系或花钱发表论文,宋老师只能感到无奈。“但是,这些做法似乎是正常的,没有人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情。相反,如果谁有门路,反倒是很光荣的事。”这一点让宋老师感到不能理解,同时也很担心。“老师们都这样浮躁,怎么能教好学生,还提什么素质教育?”

据记者了解,这种情况在很多“县中”都相当普遍。说起写论文,老师们觉得这都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但是到评职称的时候,大家好像都不会让论文那一栏空着,总能想出办法。类似的状况在大城市的学校同样普遍存在。对于大城市的老师来讲,搞科研远远不如做家教来得更实惠。

还有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他本来没有想到花钱发论文,但是“看到大家都在为评职称而‘奔波’,自己也就随大流了”。

论文中介:自认为做的是“光彩的事”

说到花钱发表论文,10 个接受采访的教师中有9 人都知道怎样通过相关渠道发表缴费论文。而且,其中有些人还有过“实践经验”。

安徽的成老师说:“现在,花钱发论文的杂志社、报刊社多如牛毛,不胜枚举。我每周都会收到这样的信件,我都扔进纸篓。”

论文发表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导致了论文买卖市场的红火,反过来,后者也助长了前者的势头。随着这种业务的增加,一种中介机构——以收费发表论文的网站诞生了,而且越来越红火。前不久记者发现了一个论文网站,此网站在首页声明,他们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合法网站,并且把审批号码公布出来。

记者根据网站上的 qq 号和一位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记者自称是一名中学物理老师,想在国家级的报刊上发表一篇1500 字的论文。经过交流得知,这篇文章的费用大概是1500 元钱,不能便宜。而且能发表的刊物也是有限的几本,在此范围内可以挑选。

谈完了价钱,记者问此工作人员,这样的交易是否不太光彩。工作人员用了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这种行为:“我们没有什么不光彩的,我们是为不光彩的人办光彩的事。”

虽然这个工作人员声称自己做的是“光彩的事”,但是他们仍只在网页上留qq 号,而没有公开电话等联系方式,这说明他们还是“做贼心虚”。

网站只是一个中介,最终论文还是要发表在纸媒体上。据该网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收取的版面费,由报刊的编辑、文章的指导者和网站共享。“与我们合作的杂志都是CN 国家正规刊物”。而国内很多所谓的“核心期刊”甚至因此而发了财。

职称论文到底该不该一刀切

因为论文发表中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这让教师对评职称需发表论文的要求投来了质疑的目光。

山西的任老师在农村中学任教,根据他们那里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多数农村教师要想在省级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难度相当大。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买资料,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当前刊物的动态,他们现在的工作是维持农村教育现状,每天繁杂的事务需要他们以足够的精力去应对,加上农村教师普遍素质较低,他们也没有能力来完成论文。“我认为评职称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对农村老师来讲非常不合理”。这样只会导致“农村教师花钱买论文,助长了不法刊物的出版,坑害了教师,浪费了钱财”。

山东省的一位老师认为,要求写论文是对的,但是不能只限于理论文章。“普通中小学教师不是专家,不会像教授们一样写大部头的文章,可以规定他们写具备一定水平的文章,如随笔、教后记之类。”

关于论文的规定,有些地方也开始变通了。例如有的地市规定:“要求有2000 字的论文发表,如若没有,可以提供近五年的经验总结代替。”今年,江苏无锡也开始探索以突出业绩为主的多种职称评价制度,规定将指标多元化,其中论文和学历在评审中只占很少的分值。

教师职务评定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教师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著名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专家杨春茂。杨春茂认为,职称论文的种种“毛病”反映出来的是教师职称评定上的混乱。“《中小学教师职务条例》到现在也没有出台,其实不只是论文,其他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

杨春茂说,1986 年,原国家教委出台了《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关于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意见》,当时文件中就规定“试行中有何修改意见望告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便制订中小学教师职务条例等文件”。20 年过去了,“中小学教师职务条例”仍然没有。“一个关系到1000 多万人利益的事情一拖就是20 年,这简直就是罪过。”

杨春茂认为:“这方面的法规制度的建设已经严重滞后,出现问题也就再所难免了。”记者发现,在试行条例中,也规定了“对于伪造学历、资历,谎报成绩或采取其他非法手段骗取教师职务的,应免除其职务,并根据情况,予以严肃处理”。但是现实情况却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