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高职毕业论文的问题、反思与改革

2014年06月21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一、高职毕业论文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显然,在教育部的意见中,毕业论文是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列入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的。因此,当前,在各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才能获取毕业证书,顺利毕业。

毕业论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检视各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执行情况却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着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东拼西凑、抄袭剽窃、请人代写等问题,一些高职院校不得不降低毕业论文的标准和对学生的要求,以便学生能够过关。毕业论文已经不能有效实现其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价值。

之所以出现如此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毕业论文与培养目标的偏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育主管行政部门以及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充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生评价标准、管理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还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因此,在高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毕业论文环节,而对于高职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选题、撰写要求、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也深受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影响,强调毕业论文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功能,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也过于宏观、抽象。这显然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标发生偏离,与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也发生了偏离。高职教育中“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撰写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显然超出了高职学生的能力,也与高职一贯的教学内容、能力要求相矛盾,背离了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

(2)高职院校生源原因。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一般是从原来的三年制大专转型而来,或者从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一些新设立的高职院校,也多是大专层次。高职院校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类型,但却与本科普通高校一样,生源主要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招生体制下,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存在不同的层次,划分不同的招生分数线和招生录取批次。一般来说,学校层次越高,招生分数线越高,招生录取批次越提前。轮到高职院校招生,已经到了第五批次,基本上是最后批次了。因此,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分数较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表现在文字处理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概括、归纳、总结、提炼能力缺乏,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即使一些同学经过思考形成一些自己的认识,也难以准确地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因此,高职学生撰写学术性毕业论文确实存在难度,一些学生为了毕业,只能应付差事,敷衍了事。②高职院校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普遍不够浓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待改进。多数学生就读高职院校并非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更非对个人未来进行职业规划后自觉选择的结果。相反,大多数高职学生是因为学习基础较差或者高考失利,没有达到国家高考招生本科录取分数线,“退而求其次”无奈地选择了高职院校。因此,一些学生因缺乏兴趣或者感到失落而排斥学习,更有一些学生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并把这种状态带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中来。这种状况在毕业论文环节也有所表现,一些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对指导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也是不求甚解、不甚了了,常常是置老师的指导意见于不顾,原封不动交上来。

(3)高职毕业论文管理原因。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沿用了传统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论文设置和管理模式,与毕业实习、毕业教育等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当前高职学生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最后一个学期基本上将精力放在了实习和找工作上,甚至已经有学生未毕业先上岗,缺乏安心撰写毕业论文的环境。此外,前几年由于扩大招生导致高职院校生师比例严重失调,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任务繁重,同时要承担多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在时间、精力上都显得力不从心。高职院校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在管理上反映比较迟钝,未能及时调整毕业论文的布置和撰写时间及管理体制。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面临困境:一方面,毕业论文列入教学计划,是必须执行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毕业论文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是让老师和学生都头痛的教学环节。因此,在理论上对高职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教学模式、管理模式、选题、撰写要求等进行深入研究,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对高职毕业论文的反思

针于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受生源、学制、教学模式、教学特点、教学管理因素的制约不宜写作毕业论文,建议高职院校以毕业技能鉴定代替毕业论文,以适应高职教育双证书特点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需要”。“目前,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取消毕业论文,代之以现场职业技能考核,才能使毕业环节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要紧密结合,实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更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把毕业论文看作大学生的“最后一课”,整个大学学习的一次检验,也是最后一次训练,在客观认识到当前我国高职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坚持认为“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毕业论文是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重要测评,也是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重要评估”。因此,主张针对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从而提高高职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

笔者认为,对于高职毕业论文,是以职业技能鉴定或者考核取而代之,还是在采取措施对当前高职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应该在充分剖析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学模式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群)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由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决定。

1、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的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教育部〔2006〕16号文”)再次申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独立类型设置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独特性,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的高技能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显然不同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定位。

2、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第一线”的、应用性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真正从传统学术教育的‘压缩饼干’模式中走出来,必须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路径依赖’,切实按照‘一线人才’的要求,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教学在内容上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模式上,教育部〔2006〕16号文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突出了工作过程,是高职教育主要的教学模式。可以说,高职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模式。传统的毕业论文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忽视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与职业岗位结合不够密切,难以融入高职的灵活多样、具有创新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学模式中。

3、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如前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在“第一线”和“应用性”,那么,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必然集中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基层岗位,其所需的职业能力和技能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各种事务或者问题,是应用性、操作性能力和技能。与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不同。传统毕业论文定位在“科研”能力、“学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显然偏离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超出了高职学生的能力,背离了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

综上,笔者认为,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三个方面考量,高职学生作为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职业岗位通常不需要其具备对专业理论、实践或者技术领域的深层前沿问题进行科研的能力,但是却需要其具有一种捕捉、理解、归纳、概括、总结、提炼、分析和运用专业成果的能力,需要对专业理论或者技术问题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技巧,因此,结合专业,对高职学生进行这种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文字能力较差的情况下。这种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素质和能力的训练,但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培养和提升“科研”能力,而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实践或者技术领域成果的捕捉、理解、归纳、概括、总结、提炼、分析和运用能力,突出的是“应用性”、“实践性”能力培养。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环节设置专业写作能力训练科目是必要的,它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高职毕业论文的改革

如前所述,虽然,高职毕业论文的设置存在着不合理性,执行中也存在着现实问题,但是,针对我国高职生源状况对其进行专业写作方面的训练的必要的。因此,改革我国当前高职各专业毕业环节中设置的毕业论文势在必行。

高职毕业论文的改革,应坚持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相适应,与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群)对学生能力的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毕业论文名称、内容和形式改革

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群)对学生能力的需求相适应,高职毕业生可以不再按照传统“精英”教育的模式撰写学术性、科研性论文,而是将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根据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群)学生能力的要求、根据顶岗实习的岗位工作撰写工作案例分析、调研性报告、可行性报告、企划方案、实施方案、技术应用方案、技术改进方案、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管理方案或者综述等,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工作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样的写作训练从内容到形式均不同于传统的毕业论文,可以称之为“毕业报告”。

2、毕业环节一体化设计

当前,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毕业环节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教育,在执行中往往相互割裂,通常是毕业实习完毕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再于毕业前夕进行毕业教育。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较短,加之就业压力较大,学生难以安下心来。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将毕业论文布置和撰写时间提前,学生可在实习期间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但论文选题与内容往往与实习岗位、实习工作关联不大,难以相顾两全。因此,改革毕业论文,需从改革毕业环节入手,将毕业环节进行一体化设计,即将毕业实习、“毕业报告”、毕业教育作为毕业环节融为一体,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特色。具体的就是让学生结合实习岗位和工作需要确定毕业报告选题,实现毕业报告与毕业实习的同时推进,毕业实习为毕业报告提供应用性、实践性选题,毕业报告为毕业实习提供专业化知识、能力支持和成果总结,同时,在毕业实习和毕业报告教学指导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事业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实现毕业环节的一体化推进。

3、指导模式改革

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结合毕业环节的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或学生实习单位的资源,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报告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实训岗位或者实习任务、项目、工作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毕业报告”,或者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改革过去高职毕业论文由专任教师单一指导的状况,增强毕业报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功能。

4、管理模式改革

为了保障毕业论文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毕业论文改革的就业导向目标和职业能力培养价值,需要同时对原来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一是将“毕业报告”时间提前,各专业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或者实践教学,适当提前毕业环节的布置和安排,避免最后一学期学生就业与毕业环节的冲突。二是改革传统评价方式,将学生撰写的“毕业报告”与实习任务、项目、岗位、工作的适用性、可操作性结合起来,作为评价标准之一,突出应用性能力考核。三是变过去静态的管理模式为动态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不但要从整体上控制“毕业报告”的布置、指导、答辩或汇报时间以及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更应该强化毕业环节过程管理,从而有效保障毕业环节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