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经济论文选题要兼顾客观与承受能力

2014年05月1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学研动态

从事经济科学研究,首要的任务是选择研究课题,这就是要划定研究活动的领域、范围,确定在科研活动中所要获得明确结果的具体事项。同样,从事经济论文的写作,首要的任务也是要迭择好论题,据此划定论文的写作范围、内容,并进一步确定在论文中听要分析、论证,以及得出明确结论的具体问题.那么,怎祥才能选出一个合适的课题,使经济研究获得最大的成功,使经济论文发挥最大的功效呢?这就要在选题时考虑到客观现实的需要,离开客观需要去从事经济研究,那研究成果就无任何实用价值。同时,在选题时还必须考虑到作者的各方面条件.否则,不管所选课题如何具有科学价值,若超出了作者的承受能力,研究与写作最终也只能胎死腹中。因此,在课题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要使得客观与主观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一致。

一、选题要考虑客观需要

经济研究与写作的根本目的,是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此课题的选择首先要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说过:“我们培养的人才要为四化建设服务。学位研究生的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要.”只有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论题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论题或是有关国民经济的中心工作,或是有关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或是有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

比如,近年来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秩序混乱问题,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管理体制问题等等,急待从理论、实践上加以解决.理论界就研究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林毅夫撰写的《战略抉择是经济改与发展成功的关键》(《经济科学》1994年第3期),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撰写的《我国城市进程面临五个问题》(《经济日报》1995年10月30日),张新译撰写的《货币供应量:调控新目标》(《经济日报》1996年4月5日)等文章的选题,就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间题,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其次,经济论文选题应该从经济科学本身发展需要出发.经济科学研究的课题,有时并不是直接来自于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而是从经济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中提炼出来的,它体现出经济科学、经济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也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新事物、新间题.急需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去分析,作出科学的回答.为此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只有很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才能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这一则是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二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本身的发展需要。

比如,有关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研究,自建国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两只眼睛都紧盯在传统的生产、流通、分配等环节上,而忽视了消费领域的研究.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产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后的完成。”也就是说,社会生产活动的终点是消费。缺少了消费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社会的经济活动怎么能运行得起来呢?面对一个这么大、也是这么重要的经济领域,我们从前却无人或者很少有人问津。因此,展开对消费领域经济规律的研究,既是现实经济活动的需要,也是经济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如搞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发展商品经济?”“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应如何统一”等重大的理论i黔题;就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二、选题要考虑作者的承受能力

经济科学研究与经济论文写作在选题时,除了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外,还必须考虑它有无实现的可能
性,也就是要考虑作者的承受能力.作者的承受能力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是科研条件。这是指实现课题所需的客观条件,它一般包括:科研经费、资料占有、研究时限、指导力量、协作条件等等·产些客观条件,是进行经济科学研究、.经济论文撰写的基础,如果缺少或不具备这些必要的条件,那经济科学研究就失去了基础,不可能进行下去或深入下去,而经济论文的撰写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在确定选题方向时,要考虑到所能占有材料的多、少、优、劣.材料包括实地调查材料、文献资料等。如果经过努力,在调查研究中能获得足够的材料,在图书馆、资料室或情报研究部门能查找到丰富的文献资料,那么,所选择的课题就能比较顺利地展开;而材料不足、资料不全,达不到课题展开最基本的支撑点,就只能放弃选题,否则写出来的论文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确定选题方向时,还要考虑能否得到导师的指导和有无咨询、协作条件.科研新手和在校学生,选题时要考虑导师指导的条件.新手们虽说也掌握了一些有关的理论知识,但相对来说,学识与经验都显不足,对如何展开研究缺少经验,对运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实际的能力还差.只有选择能得到导师指导、点拨的课题,在科研及写作时就会少走弯路。不只是新手,即使是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专门人员,在选题时也应考虑咨询和协作的条件。一些分量重、范围大、牵涉面广、综合性强的课题,离开必要的咨询和协作,是难以进行下去的。

确定选题时还要顾及时间的限定。要依据研究、写作所给定时间的长短,来决定选题的份量和范围.如果时间充裕,就可选大一点的课题,如果时间紧迫,就只能选小一点的课题,这样就不会形成半拉子“工程”??。其次是作者的专长.一个科学工作者,无论他的专业水平如何,总有他较为熟悉、精通的专长;也有其薄弱的环节,在选题时就要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取得较为理想的科研成果。比如知识面宽,学识渊博者可适当选择跨学科的课题,在边缘学科上大展拳脚;外语程度好,检索能力强的人,可以选择涉外研究资料的课题;观察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可以选择应用性题材课题进行研究;思维能力强,阐长于理论的人,可以偏重于理论色彩较浓的课题。

再从科学领域来看,各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此一领域的专家,在彼一领域可能是个门外汉。进一步讲,即使是同一学科领域,不同的课题对不同的人来说,也还有个所长与所短问题。比如,同属会计学的研究范畴,对“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制度的研究”与“成本控制”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选择研究的侧面也不同.又比如,即使都是“红学”专家,也还有长于人物典型的探讨,长于小说情节结构的分析,长于作者、版本的考据等等的差异,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在充分分析所具备的科研条件与自身专长的基础上,选题要做到大小恰当、难易适中。在选题时,要避免两种错误须向:一是过高估计自己,选题好高鹜远,赶浪头,贪大求全,妄想一鸣惊人,一步登天,结果课题选得太大,太难,投入研究之后,才发现拦路虎频频挡道,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或者给自己降低难度,使研究流于肤浅、表面,敷衍出一篇不痛不痒的“官样文章”;或者久攻不克,信心丧失,闹得个落荒而走,半途而废。一是过低估计自己,对自己信心不足,选题时谨小慎微,求稳、求小、求易.这样,文章是好做了,但是,科研难以深入开展,自己的能力、专长与潜力得不到正常的发挥,降低了研究价值。如《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样的题目,对初学者来说就是过大、过难了;而《从油条摊点的增加看太原市民早点变化的趋势》这样的题目,又太窄、太浅,很难写出具有相当深度、广度,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经济论文来。

总之,选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难度,既不是垂手可得,也不是高不可攀,用一句形象的话来形容,就叫做“跳起来摘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