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要旨与方法

2014年05月04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学研动态

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要旨在于,首先要进行学术研究,然后才能够产生学术研究论文。论文写作“是攻读博士学位课程的深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术训练。从实际上说,它也是一种艰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创造过程” 。由此可见,学术论文的内容、观点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把自己在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以及新发现的知识和感受通过文字表述报告给大家。

一、学术论文与研究学问的关系

既然我们明确了学术论文是必须要有突破,要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是作者能力的综合体现,这里就产生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必须要有自己新发现、独立见解的科研成果;二是要求科学地、系统地、准确地、清楚地阐述自己的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创新与文字表述相比,科研成果创新更为重要。如果在学术上确有新突破、新发现、新见解,尽管表述上有点零乱,文字不那么优美,但是论文仍具有学术价值;如果文字功底很好、很流畅,但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就没有学术价值。如果仅从写作的技巧上教导学生如何写作论文,这显然是一种误区。指导教师的首要职责就应着重于教学生如何去研究学问,其次才是论文表述的规范化,应力求做到两方面的珠联璧合。

1.什么是学问

在一般的辞书里,“学问”就解释为知识,有学问就是有知识。学问属于知识范畴,但不等于一般知识,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够称得上学问。梁实秋等学者对学问、知识的见解和看法是:“能认识、能判断、能抓住问题中心所在,这就是有用,就是有学问,若不能认识问题的诀窍,不能判断、不能解决,这就是无学问。”“学问也是我们脑筋对宇宙形形色色许多材料的吸收消化,要进得去、出得来,要有活的生命,而不被书本所压倒。”“学问也就是能将眼前的道理、材料系统化、深刻化,更扼要地说,‘学问贵能得要’,能得要’才能算学问。”“见了能不能识,很难说,见而未必有识,见识加学识叫知识,非常高的知识叫学问。”

2.学问的四种情况

(1)以前对它一无所知,经过我们研究,使之成为已知。例如,自古以来,无数人见过苹果落地,但都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没有看出什么名堂,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过去对它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并不完全正确,经过研究,使认识更接近于真理。例如,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过去一直认为,因其普及性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好事。但台湾学者南怀瑾认为,由于文言文的淘汰,大多数人已经看不懂古籍,于是传统中国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看来是一种欠缺。这对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的利弊有了更全面和更加接近真理的认识。

(3)过去对它已经有了一些零零星星的认识,但总体上仍然是模模糊糊,理不出一条线索来,经过研究,使之条理井然,面目清楚,梳理出一条发展演变的轨迹。例如,门捷列夫在研究了多种元素后,把它分别归纳出不同的类别和序列,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对自然科学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划时代的贡献。

(4)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学问综合性的研究和探索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对学问的认识更提升一步。由于知识的特殊性和知识产生的特殊性以及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复杂性,对学问的认识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比如,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但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如果传统经济学能认识到人们努力去做到理性,但却无法达到的话,于是越来越认识到人类行为本身的重要性。这就促成经济学与心理学、行为学联合的开始。

3.研究学问的知识基础

研究学问需要有一定的资本,这资本就是知识,只有积累相当数量的知识,才有研究学问的足够资本。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开拓未知的领域,这里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获得真知灼见的过程。作为教育学术研究中心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提倡独立思考,进行创新性研究,它们的使命有三条:“知识的积累,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创新”。我认为,这不仅是学校的使命,也是每个同学写好学术论文,研究好学问,必须努力做到的“金三条”。

人生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无限地汲取和积累多种知识,去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因而必须了解,进行经济学学术研究必须具备两大类知识:①基础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主要起工具的作用,如文字表述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基本数理化知识和文史知识等等,即在中小学阶段打下的基础知识。②专业知识。一般来说,进入大学后,除了巩固基础知识外,开始学习基础性的专业知识,但是对进行学术研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通过自学来补充专业知识。大学本科阶段学的是基础专业知识,硕士生时期则较深入地学习了基础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而博士生学习阶段,则更多地要通过自学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二、课题的选择

我们不可能掌握经济学科的全部专业知识,但是在充实和填补了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自学一些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具体进行学术研究之前,先要在学科范围内确定一个方向,随后再选一个研究的题目。

1.先确定一个研究方向

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相关理论、规律、结论浩如烟海。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应用经济学更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专业领域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从而较有效地解释、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人把金融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行为经济学都纳入其中。

由此看来,经济学乃至金融学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如果笼统地把其中的某个内容作为研究的方向,显然太大,难以驾驭。为此,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较为狭小的范围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领域。因为只有在对所研究的知识领域有了较深入透彻的了解之后,才能发现其薄弱环节,才能对弥补薄弱环节提出自己独立见解,才能最后可能拿出有一定创新的成果来。

选好了研究方向,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可做如下的考虑:①已有相当知识积累的领域,也就是说这个领域对你来说不陌生,已有一定的了解;②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因为只要有兴趣才可能钻研深透;③在现有条件下,容易找到参考资料的领域。与此同时,把研究范围定得狭小一些,这样更便于掌握更多的相关领域知识,这就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2.尽可能掌握有关研究方向的所有资料

在确定研究方向后,便要去收集和阅读有关这方面的所有论文、著作和有关资料。论文与著作相比,著作的出版周期长,只需选择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著作,而论文则反映了新的情况、新的观点,应尽量阅读新论文、新资料。

阅读这些论文和资料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以下情况:①这一研究领域,当前对哪些问题存在争议?主要有哪几种不同看法?问题的焦点在什么地方?②该领域目前研究水平达到何种程度? 最近在哪些方面有进展?③在这些论文中,你认为哪些意见是可以商榷的?哪些结论的依据尚嫌不足?哪些见解是明显错误的?到这个时候,可以说你可以在这一有限的范围内,已经有一定的行家眼力,如果持续不断地关注这方面的新动向、新成果、新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多用心思去思考这一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或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些看法,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便可以找到自己研究的主题,即学术论文的题目。

3.研究选题的最后确定

在阅读了大量具有某种相关性论文之后,如果是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话,必然会对其中若干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虽然对这些问题的想法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和证实,但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深度,研究选题便可从这些议题中去选择。当然,在选择过程中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也可征求其他人意见。在最终选择确定论文题目时,建议最好选择以下题目:

(1)容易找到资料的课题。资料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基础,是记载事实的文献,是前人的思维成果,既可给我们启迪,也可引发疑问和反思,总之,没有足够的资料和数据将无法证明自己的见解。

(2)选择有争议的议题。有争议的议题多数是热点问题或悬而未决的问题,各种观点壁垒分明,许多资料在探讨中也都应用过, 往往比较集中。别人选用过的问题和材料,非但可以应用,还可以进行新的理解和发挥,并可据此发现一些新的线索,促使问题研究更深入。

(3)开拓现在尚属空白的领域。研究热门选题的人很多,想要有突破和创新比较困难,冷门选题竞争者少,许多规律尚待发现,而且很难找到,但一旦找到,学术价值就很高。

(4)论文题目宁小勿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选题固然很好,其学术价值也一定较高,但是这种重大课题是较难驾驭的。题目过大,涉及面太广,资料也收不全,更难形成自己的新见解,勉强敷衍成篇,反而显出浅薄和空泛。所以题目宁可小些,比较容易全面掌握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就显得游刃有余。应该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作。

三、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1.研究工作就是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

凡是前人留下或今人提供、可以为我们利用的各种信息,都可称为资料,文献资料则是指在某个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文献资料在没有被利用的时候,静静地躺在那里,各不相关,一旦把它们组织起来,相互连成有机整体,便可以说明一系列问题,就产生了学术价值。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认为,“资料工作与研究工作实际是一回事。”我认为,研究工作实际是资料的综合分析工作。

2.资料的收集与阅读

(1)要会精读,也要会略读。苏轼说过:“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因此,凡属于自己研究方向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信息必须阅读。然而,凡是碰到什么资料都专心地阅读的话,势必浪费许多精力,只有发现这篇文章确有新意或有新的材料时,才值得精读。著名学者培根也告诉我们:“阅读方式不一,有些书必然浅尝辄止,有些书必须囫囵吞枣,少数书必须咀嚼再三,彻底消化。”

(2)做笔记摘录文字要首尾完整,注明出处。做笔记,特别是摘录精彩的要点以备今后写论文引用时,必须注意三点:①不要图一时省力,不注明出处,不仅要注明论文作者、论文题目,而且要注下页码以备查找。②抄录后要校读一遍,保证以后引用时不会出错。我有个学生由于校阅不细,引用文字有误,后来他发现,竟然其他人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用了他错误的引文,真是贻害匪浅。③字迹不能潦草,否则过了一段时间自己也不认识了。摘录的文字要求首尾完整,一般抄录原文为主,也可以作内容摘要,并加上自己的见解。但内容摘要的缺陷是引用时还得翻检原文。

(3)对资料要有鉴别和分析。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写到:“无论做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能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加有害。”

(4)顺藤摸瓜,开发新的资料。学术研究中最有力也是最困难的便是发现能说明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则是要有新观点。为了寻找新的一手资料和创新性观点,其实完全可以把已掌握的资料作为线索,根据这一线索去顺藤摸瓜往往会有意外收获。

比如,看到论文作者引用了某篇资料,特别在脚注中加入了对该资料的相关看法,于是通过仔细阅读该引用资料,从中可以意外地发现自己更加需要的资料和新的线索,勾起自己对此问题的新观点、新想法。

3.查找数据

(1)统计数据是阐述问题的重要依据。凡属经济、金融学相关课题,绝大多数在阐述和论证时,由数据说话。因此,在收集资料时绝不能忽视或遗漏各项统计数据,因为往往定量分析会更有说服力。

(2)必须学会查找有关国际经济、金融统计资料。要会查找国际金融机构出版的各种统计月报和年报、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和统计局出版的月报和年报。如果有时间还应学会查看西方大银行的年报,这对进一步掌握相关数据和知晓这些银行如何分析世界经济、本国经济以及该银行的发展状况大有裨益。

(3)必须学会查找我国有关经济、金融统计资料。要查找掌握有关我国经济、金融数据时,首先采用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外经贸部等相关部委发表的统计报告。此外,我们还可查找《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等年鉴资料。这些统计数据对不同的领域、行业相关数据做了同比和环比,而且还列举了多种指数化的方法以及数据的来源,这对论文写作也十分重要。

4.做好文献综述

(1)综述是资料收集与阅读的深入。在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前,我们强调收集阅读文献资料。但是要把收集与阅读的资料加以整理并按不同的观点加以分类归纳梳理还是要花相当的力气。一般来说,往往先把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放在一起,再把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放在一起,特别要对一些有争议的、有影响力的观点加以阐述、加以梳理。这项工作如果做得深入透彻,那就意味着你对这个领域里的研究成果有了相当的了解,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文献综述可以夹叙夹议。文献综述本身就是一项学术研究,如果能对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议,同时阐述亮明自己的观点,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作用。

(3)文献综述一定要注明文献出处。文献综述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要尊重其他学者的成果和劳动。因此必须一一注明资料出处和作者姓名,这一点绝不能忽视。

(4)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一篇学术论文水平的高低,只要看文献综述部分如何梳理和如何评议的,作者自己有何种观点和见解,大体就可以看出,这篇论文作者对这一领域所掌握的理论与实践到了什么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将如何进一步阐述和论证自己观点。因此,在文献综述上下了功夫,有了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四、学术研究上的一些体会

1.要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

我本人在大学读的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础知识很差。我从收集、编写资料入手,在参与、编著《外汇基础知识》、《国际金融学概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研究》等教材和审阅编辑有关国际金融教材和杂志的过程中,迫使自己对相关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否则就无法编写、审阅教材和相关文章。我在国有商业银行研究所工作30 多年,因为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是纯学术研究,因此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问题要为政策服务,为业务发展服务,这就避免了空对空。由于有这样的环境,加上自己的努力,编写了一些有质量的、有学术价值的教材,出了一些研究成果。

2.要善于借鉴吸收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马克思的《资本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变革。有人说:“如果不读凯恩斯的《通论》,就没有资格谈经济学。”因此,阅读这些经典有助于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我一直强调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金庸的作品,文学名著也能丰富我们的生活阅历,增强思考能力。

3.头脑中要经常有问号,要学会独立思考

遇事要问一个为什么,要学会独立思考,撰写学术论文也应如此。1982 年8 月,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本息后,拉美国家相继爆发了债务危机。1984年3 月24 日我在上海《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了《如何正确分析国际债务危机》一文,指出了国内学者和媒体在研究此问题中值得注意的倾向。比如,在分析巴西、墨西哥某个具体国家危机时,主要着重分析其内部原因,如过分依赖外资搞基建投资,不注意国家财力,不注意偿还能力,筹资过程中失误,短资借贷过多等等。但是在评述国际债务危机时,往往只强调外部原因,把危机症结归之为“在于当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其种种弊端”。这就使人不得不提出问题:在考虑债务危机的原因时,对其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究竟应如何分析和判断?如何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应该为了某种需要而得出简单的结论。

4.要善于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改革开发30 年来,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审视引进利用外资得失时,必须充分肯定其作用,但是如何全面、科学、辩证地来分析和考虑十分重要。对利用外资问题,我一直进行跟踪研究。2005 年以来,我针对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准备在境内外公开上市,但条件是必须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质疑。比如,如何定价,按净资产作价是否合理;如何衡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如何防止套利变现,恶意收购;如何鼓励相互持股参股;如何引进境内战略投资者;如何增加和创造中资投行做保荐人的条件;如何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引导外资进入的领域;如何加强监管外资的频繁流动对经济、金融造成的冲击和风险。在引进外资上,如何取得双赢或多赢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金融安全问题。因此,我主张,凡是涉及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必须认真权衡是否引进外资。如果允许参股,绝不允许外资拥有控股权。

5.必须坚持良好的学术品格和情操

做学术研究要刻苦认真,脚踏实地,要淡泊名利,要坚持良好的学术品格和节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仁在他著作的《守身为大》一文中认为,坚守自己的节操是最重要的。他写道:“‘守身’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下,货币功能大为扩大,货币几乎可以买到一切。任何权力可以转换成金钱,连学术职称也与金钱联系在一起。‘守身为大’是与人是否追逐金钱、权力、地位、名誉而干出违法乱纪、违背道德有关,与有关制度环境有关,但毕竟在不同样制度环境中,更多的人坚持守身为大,而有的人却不注意守身而陷入污泥浊水……。因此要求每人必须时刻注意思想品德修养,注意遵守制度和法律以及社会的道德。”

我认为,做事做人必须有道德标准和行为底线,在金钱和物质的诱惑面前,才能挺直腰,站得稳。我有二十字可与同学们“共勉”:“不为尊者唯,不为权者唯;不为尊者讳,不为权者讳”。在学习和做学问、做研究时,必须坚持守住原则和学会独立思考。在尊者、在有权势的人面前,不唯唯诺诺,敢于直言,即使与他们意见相左,也不应隐藏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胸怀坦荡,与人为善,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学术品格和情操,这就是做人的根基,也是明智的生活观、学习观和工作观。真正的学者要勇于探索,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只有敢于想前人之未想,创前人之未创,抱有上下求索的精神,人类文明、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五、论文的研究、论述方式和格式要求

1.论文的研究论述方式

学术论文的研究、论述方式没有统一的规定,但要注意以下几条。

(1)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比如,在研究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时,一方面可梳理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整理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发展经验,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2)比较分析法。可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分析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时离不开规范分析,比如运用一整套成本-收益分析法,同时面对复杂现实情况和个体特点又必须采取实证分析加以验证。

(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可帮助我们解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而定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为什么应该是这样”的问题。两者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

(5)还可采取经济学、金融学采取的其他分析方法。

2.对论文格式和篇幅的要求

论文虽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有一条准则,首先是把问题讲清楚,其次是要求简洁、明快,即要求简洁性、逻辑性、条理性。因此,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也有其约定俗成的格式,即提出问题(绪论)、讨论问题(本论)和得出结论(结论)。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一般应在10 万字以上。

3.对论文中各大部件的要求

(1)题目。题目的确定和表述十分重要,它是全文中心内容的概括,要求能准确表述论文的基本内容,并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如能体现研究方法和研究达到的深度自然更好。

题目要求简洁,一目了然,但是为了恰如其分、完整地反映和涵盖研究范围,有时也只好长一些。例如,研究课题的范围已确定为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题目可供选择的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研究》、《商业银行跨国经营:进入动因、模式选择及现实路径》、《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研究———基于动因、模式、路径分析的视角》。因此,同样一个研究范围,但是题目的表述却有所不同,这主要看作者对研究内容的侧重,如果侧重点只是在动因上,副标题可突出动因,如果侧重点在现实路径上,副标题的侧重点可放在路径上。

(2)摘要。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称提要更妥)字数以3000~4000 字为好。这样的篇幅不仅能把论文的主要背景、内容架构、研究方法、创新突破、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一一阐明,而且使所有的读者只要阅读论文摘要,就能较系统、全面地了解论文的整体情况。有的高校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只有一页(不足1000 字),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时,根本无法从几百字的论文摘要中了解此论文的全貌、真实水平及其学术价值。

(3)绪论。绪论是在正式论证问题之前,先讲一讲为什么要探讨这一问题,研究这一选题的意义何在。题目与绪论起着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给读者以第一印象,读者据此决定是否要看下去或再看其他篇章。题目的字数有限,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绪论可长可短,有较大灵活性。但是它也有一定的范围,绪论所包含的内容,一般应分为以下几方面:

①介绍所研究选题的性质、意义、背景和现状(即问题的重要性、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现有的研究水平);②研究的动机和目的;③论文的主要架构(可扼要简述各章的中心内容);④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⑤论文的难点、创新、突破、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上述内容也不一定全部都要有,行文力求简约。如果中外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不多,或因种种原因收集不到更多的资料,可把相关的文献综述放在绪论中,如果相关文献资料丰富,则可单列一章进行阐述。

(4)本论。本论是整个文章的论证过程,是充分表达作者研究功力和研究成果的部分,占正文的绝大部分篇幅。其要点是证据确凿,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

必须注意的地方是:①阐述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文字要求简洁准确,陈述事实平铺直叙,力求客观,避免歧义,避免带主观感情色彩的夸张性表述。引用他人资料或梳理文献评述他人观点时,应采用中性立场,哪怕是顶级知名学者或高官,也忌用恭维话;哪怕已经被批判过的人物或论点,也不应采取嘲讽、挖苦的语言。②尽量避免概念上的混乱。可以把选题的相关概念予以明确界定并注明相关出处。非万不得已,不要制定新的概念,倘要制定新的概念,必须使意义更加清楚,同时要有明确的界定。③处理好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的关系。在本论中除了梳理文献外,还应就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因此,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也十分重要,但要避免两者的重复,或者根据论文的需要突出一个部分为好。④恰当使用数学工具。“经济学运用数学分析虽然是必要的,但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单靠数学工具,经济学不能‘数学化’,那样不仅会影响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也不足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在运用数学工具,特别是运用数理模型要恰当,是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而用,不是为徒有其表而用。⑤问卷调查应注意代表性、准确性。本论中,常有通过问卷调查或调查报告来说明作者的论点,但采取此方法时,应注意问卷答案或调查方式是否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5)结论。结论放在文章的最后,对所讨论的问题,归纳出几条明确的意见,作为全文的总结,目的是使整篇文章的眉目更加清楚,但要避免与正文过多重复,特别是有的作者往往在本论的每章后面做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就更需注意,否则不符合简洁明快的要求。

结论的重要内容可为:①突出科研工作的贡献,并说明发现的观点或推导出的规律所适用的范围;②可以包括旁证材料对结论的验证;③可提出与结论有关的建议,以及建议的可行性探讨和思考;④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4.对引文与注释的要求

(1)引文必须符合原作者本意并注明出处。引用别人的语句决不允许作任何改动,切忌根据自己的需要曲解原意。为了避免斩头去尾、断章取义,引文一定要引用到句号为止。引用别人的话一定要加上引号,与自己的阐述有所区别,并注明出处。引用别人的观点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赞同他的观点,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果该作者的观点和表述被许多人加以引用,正好说明他的观点有独到之处。但是,如果引用时不加引号,并与自己的阐述混在一起,这就有剽窃他人成果之嫌。当前,某些人学风不正,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之事屡屡发生,必须引以为戒。因此,对所有引文都要加注,注明作者、书名或篇名、刊名、出版社、出版年月、年份、期号或页码。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引用了外国学者的原文,如出自译著必须注明译者,如出自原著必须列出原文和自己的译文。

引用别人观点但未引用原话,可以先写上“XXX认为”,后面再加上冒号,而不加引号,但同样不能改变人家的原意。如果引用文中有明显的错字,可以在错字后将正确的字注入括号中。

(2)对注释(篇后注、章注、夹注、脚注)的要求。篇后注,即参考文献,主要列出参考文献的目录,凡是参考和引用过的书籍论文都应编入其中,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和便于读者的查找。中文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应按中文作者姓氏拼音字母先后排序,英文参考文献也应以英文作者姓名的字母排序。我不赞成与论文无关的中外文文献都列入参考文献之中。

章注,即在每章后一一列出该章引用的参考文献。目前在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中,采取章注的情况已经很少,大多数把各章引用的资料一并放在篇后注里。夹注,又称文中注,直接将注文加上括号注在引文之后,如Paul Krugman(1979)、王广谦(1985),在脚注或篇后注中需注出该作者当时发表的有关论文。

脚注。为了便于查找或突出引文的出处,可以多用一些脚注,一来让读者很快可知道引文的出处,同时在脚注里还可加上作者的一些议论和看法,而这些议论和看法又不便在正文中阐述。特别是一些有关数据的出处,如果是一组数据可通过脚注来表明出处。脚注涉及的文献在篇后注中也应出现。

此外,有些论文还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不易找到的原始资料或调查报告作为附录,编入正文之后,以供参考。附录较多时,应予编号列在论文的目录之中。也可把各章的图表列入目录中便于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