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校园学术论文造假现象
2013年12月22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科研兴校已经逐步成为各级各类院校的治校纲领, 教育科研事业因而欣欣向荣、如火如荼, 令人兴奋和鼓舞。然而, 当人们认真总结教育科研所取得的实际成效之际,当人们仔细翻检有关教育理论的专著、教材和论文的时候, 总不免会产生一些遗憾和忧虑:教育研究的成果累累, 但堪称立意新颖、真知灼见之经典却较为少见;教师撰写的论文多多,可具有创新性、指导性的杰作则凤毛麟角。面对这一反常现象, 人们不禁会问:学校作为教育科研的最前沿阵地, 其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为什么总是徘徊于低标准、低水平的层面, 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何以如此的贫乏? 在查阅大量的信息资料和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抄袭剽窃科研成果的问题十分突出, 大量的学术“赝品”占据院校科研成果的较大比重已成不争的事实,其中尤以学术论文的造假现象最为明显。在这里, 笔者且抛开对宏观理论问题的探讨,仅就校园学术论文的造假手段、制假根源和遏假对策作一简要的梳理。
一、造假手段
论文造假, 决非偶然。可以说, 自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此类丑闻便不绝于耳, 而且手段之多、层面之广、数量之大, 在现今各类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综合看, 校园学术论文造假以下列十种表现最为抢眼:
表现之一:撤换标题, 更改姓名, 以“拿来主义”的姿态毫无顾忌地将他人的文稿窃为己有。
表现之二:结合论点, 围绕主题, 在此文选一节、在彼文录一段, 东拼西凑文章“出炉” 。
表现之三:人云亦云, 缺少个性,你借鉴我的观点,我模仿你的思路, 惟独缺少主观创新之处。
表现之四:上网下载, 巧取豪夺, 以现代化的手段将所需要的文章从网上摘下来进行再加工。
表现之五:甲写乙用, 资源共享, 为照顾亲眷、朋友、同事、师生及上下级关系而搭车挂名。
表现之六:热衷名言, 善用经典,通篇是名言警句,满纸是引经据典, 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
表现之七:重视政绩, 渴望荣誉,在统计汇报中, 不惜编造情况数据、虚报成果而以假乱真。
表现之八:珍惜成果, 反复运作,善于以中外文、换标题等手段而实现一稿多投、少劳多获。
表现之九:申报职称, 却无成果, 情急之下不惜以重金雇用“职业枪手” ,代写代发学术论文。
表现之十:内需外购, 投其所好, 主动投资于社会上的“学术交易市场” ,不断采购科研成果。
凡此种种, 尽管这些反常现象并非教育界、学术界的主流, 但却大有不断发展和蔓延之趋势。
二、制假根源
论文质量低劣, 造假现象突出, 但却有广泛的“市场” 。原因何在? 答案很多。就院校而言, 构成这一因果关系的主要根源多见于以下六大因素:
原因之一:受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 许多院校长期树立起来的良好校风、教风与学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 昔日象牙塔内代表着公正与良知的人民教师所构成的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某些人竟变得猥琐、市侩起来:为了私利, 有的出卖原则、亵渎神圣;为了荣誉,有的斯文扫地、追名逐利;为了待遇, 有的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等。在此状况下, 某些教师丧失了学术道德, 不择手段地实施学术论文造假行为, 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因之二:某些领导者为争创“一流”院校而将教育科研活动等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包装”与“营销”行为, 科学研究被演化成了沽名钓誉的“幌子” 、“作秀”的道具:或无目的地争项目, 大而空地列课题, 满足“点”上开花, 忽视“面”上结果;或只求论文数量, 统计上报, 全然不顾这些研究成果究竟有多少“含金量” 。
原因之三: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对学术论文不仅有刊发载体的级别要求,亦有文章篇数的严格规定。
由于实际撰写并发表规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并非轻而易举, 因而某些教师便在教学忙写不了、水平低写不好、怕出力不想写的情急之下, 采取了抄、剪、改、拼等诸多手段“克隆”学术论文, 或花钱雇用“职业枪手”代写文章。
原因之四:在某些教师看来, 学术成果的“出炉”大都是你抄、他抄、我也抄, “一切尽在不言中” , 既然“天下文章一大抄” ,自己也就无所谓抄袭剽窃了。受此观念的误导, 某些人把追赶造假的时髦视为“精明” , 把安分守己地研究课题看作“傻瓜” , 价值观念的这种倒置则在客观上逐步促成了某些教师学术道德的失控和对制假的模仿。
原因之五:迫于“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管理办法”的直接压力, 某些教师为了实现年度科研“达标” , 有的不得不以主要精力投身于做学问、搞研究而疏于正常教学;有的不得不在短期内匆忙“加工”平庸之作并为论文发表而千方百计地拉关系、走后门;还有的为应付“差事”而实施抄袭剽窃行为, 甚至不惜以“重金”投资于社会上以营利为目的的学术“交易市场” , 不断采购科学研究“成果” 。
原因之六:从学术论文评价的角度讲, 大多数院校都是以论文是否在正规报刊上发表、专业评审中获奖等作为认定科研成果的基本标准,这在实际上已把“裁判权”交付于编辑或评委。可由于编审人员受时间、精力和阅历等方面的限制, 在他们不可能博览古今中外所有书籍、看遍世界报海刊林的情况下, 学术论文是优质还是“水货” , 有否抄袭剽窃行为, 则一时难以准确“诊断” , 而只能是就文论“文”地予以阅审与决定是否刊用, 造假行为正是钻了这一“空档”才屡屡得逞的。
三、遏假对策
毋庸置疑, 学术造假问题作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里的一种腐败现象, 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教育科学的健康发展, 败坏了学术研究的崇高声誉, 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人才的培养, 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可以说, 遏制学术造假之风已是人心所向, 净化校园科研环境亦属当务之急。为此, 笔者试从微观方面提出五点对策:
对策之一:针对比较普遍、比较突出的学术论文造假现象,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院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切实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之作用,尽快制定相应的学术道德规范和科学的科研管理措施, 把“提倡精品、杜绝赝品”切实落到实处。各级各类学校首先要立足本校, 从自身做起, 要将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治研和树立科研正气、遏制造假之风真正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把知识产权、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列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点, 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 致力于在端正校风、教风、学风和科研之风上下功夫, 不断培养和强化研究者的学术道德、学术品格与自律精神。其次要把科研成果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之中, 为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活动提供动力保证。对优秀成果要设单项奖, 其成果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对教育教学有实质性贡献并已取得了一定社会效益的, 应予重奖。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使全体教师确立“搞科研有用、出成果有功”的思维意识和正确的科研观, 让教师在精神追求中站立起来。再次是以媒体披露的学术造假典型案例和校内程度不同地存在剽窃抄袭科研成果的现象为反面教材, 对全体教师进行关于学术道德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准和求真务实精神, 从而有效地达到遏制学术论文造假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之目的。
对策之二:院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 。因此, 科研课题要真正根植于教育实践之中, 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师发挥最大的创造潜力、产生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学术环境。课题研究既要体现理论研究的高度与深度, 也要突出实践意义与应用推广价值, 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专业化水平。高等院校要有组织、有重点地围绕高等教育教学的实践确立研究课题, 要站在时代的前沿, 要有理论深度, 更要有实用推广价值, 切实做到以独特的视觉、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中小学校应突出基础创新教育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开发研究, 要有效地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践选择课题,从记录教育现象和自身教学感受开始, 把零散繁杂的实际问题与实践课题用教育理论串联起来, 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归纳出来, 形成有血有肉的理论文章,使之有感而发、掷地有声。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学术论文的质量, 突出不同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操作和推广普及价值, 更有利于遏制某些教师在科研中不顾应用、随意选题和粗制滥造学术论文的现象。
对策之三:为防止学术论文造假, 对申报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学校在严格审查其学历、能力、业绩和任职资格的同时, 对其所呈报的学术论文要求必须是属于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内容, 必须提供作品的原件并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予以公示, 把好呈报关;负责评审、审批技术职称的职能部门,要改变过去从所辖院校临时抽调人员参加评审的作法, 要组织建立评委库, 评委应由省内外教育理论专家组成, 某评委是否参加评审具有不确定性, 随时需要,随时抽签, 随即参评。同时严格推行匿名评审制, 建立评委责任追究制度,以防止个别评审人员敷衍塞责、做顺水人情, 不给“说客”以可乘之机。要增加论文答辩程序, 从文章的立意、观点和撰文目的等全面审核论文质量和作者熟知程度, 辨别是否“水货” , 把好审批关。
值得注意的是, 高级技术职称的评聘, 既不要“画地为牢”指标到校, 也不应只升不降、终生受用;否则, 就会出现为添补“空额”而放弃标准、放弃原则的倾向性问题,要让“职称”二字打个颠倒真正变为“称职” , 最大限度地保证职称的呈报和评聘更加公正合理。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术论文造假现象, 亦可使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群体内不再混入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
对策之四:各个院校要结合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合理制定科研计划和管理考核办法, 尽快取消只强调时间、数量而忽视质量标准的“量化”硬性规定, 不搞“一刀切” 。如此说, 并非是教师可以不搞科研、不写论文,而是在每位教师都有科研任务和课题的情况下, 不再单一强调时间和数量, 也不以是否发表为绝对标准, 关键是检查与评价教师是否按要求完成了自身所承担的科研任务, 所撰写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是否具有独立创新和实用价值。当然, 在年度总结考评时, 对已经完成并经专家认定或本校学术委员会评定的科研成果, 可按层次的不同、使用推广价值的大小,作为院校年终考核、评优和晋职晋级的重要条件,即在同等条件下有成果、成果突出的优先,优秀者还要单独予以表彰奖励, 以奖励优质成果的激励形式提高论文的科技含量和有效鞭策科研进度缓慢、效益不高的教师, 如此才会有效地抑制某些教师单纯为追求科研进度和发表论文数量而有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
对策之五: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使之自动摒弃造假行为。诸如, 有重点地组织教师学习科研知识, 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和水平, 多创佳作, 多出精品,从而自动摒弃造假行为;请专家进行科研系列讲座, 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科研知识与研究思路, 不断提高调研与写作能力;让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讲习班、研讨会, 适时举办校内研究成果展示, 学习先进经验, 拓宽知识视野;举办教育科研经验交流会、论文报告会、征文比赛, 请校内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介绍经验体会等, 推广优秀论文,树立科研标兵, 让大家相互学习。总之, 各院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需要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努力营造积极的、健康的、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充分地展示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真正价值,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和作用力。